范伟喜剧电影 千万别辜负这张中国脸 | 这演技岂止影帝级

发布时间:2018-06-07 16:09:03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范伟喜剧电影 千万别辜负这张中国脸 | 这演技岂止影帝级》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范伟小品】栏目,于2018-06-07 16:09:03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罗大佑歌里唱的就是现实中的范伟。”
 
牛歌是范伟相交10年的老友。“我以前也是记者,因为采访认识的。”当年,牛歌拿到的不是宣传或经纪人的联系方式,而是范伟本人的电话。“电话接通后呵呵一笑,就约地方采访了。”
 
两人一见如故,牛歌说:“范老师觉得我实在,评价他的戏不偏不倚。”打那以后,牛歌和范伟每年都会见上两面,喝茶、聊戏、聊手头的工作。范伟喜欢听听他的意见,好的坏的,听了都不骄不躁。“基本都是范老师主动联系我。说实在的,和明星打交道,太主动,就有点攀交情的意思了。”
 
“范老师不好写啊。”我和范伟的朋友牛歌坐在咖啡馆里,他对自己的讲述不太满意,开始替我发愁,“这个人,你看不见任何波澜,也抓不住任何把柄,怎么写呢?”
 
范伟喜剧电影  千万别辜负这张中国脸 | 这演技岂止影帝级
范伟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很快就理解了牛歌的担忧。原本希望通过合作伙伴和朋友了解范伟的不同侧面,但这一常规操作似乎用处不大,他和每个人的话题都差不多,除了角色就是剧本,偶尔会忧虑市场和艺术追求。除此之外,家庭稳定,情绪稳定,嗜好稳定,连吃饭的口味都是几十年不变的东北家乡菜。
 
在2016年末的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拿到“最佳男主角奖”的范伟感谢评委:“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电影,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特别感谢评审有耐心看到它的妙处……”
 
某种程度上,范伟对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的评价,用到他自己身上也合适。“他很多东西,都来源于平时不动声色的观察,没什么出乎意料的言行举止,但内心时刻在做着快速的运算和思考。”这是牛歌给我的走近范伟的温馨提示。
 
影帝
刚拿到《不成问题的问题》剧本时,范伟心里犯嘀咕。“梅峰老师写东西没问题,但拍电影毕竟是第一次,别到时候意见不统一,好事变成坏事。”他让经纪人约梅峰见面,“咱见一下,聊聊感受,我还挺谨慎的。”
 
见面之前,范伟像以往每次见导演一样做足了功课,看了剧本,翻出了老舍的小说原著,角色动机和心理也已经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两人在大望路附近的一家茶馆碰头,像是高手过招,彼此试探。
 
“梅老师,我觉得,这得是个静水深流的东西。”范伟说。
 
“我想把它拍成黑白的。”梅峰接过话。
 
过招结束。
 
 
“意思对了,要的感觉是一样的。”范伟和梅峰都向我讲述了这段两个人“对上眼”的经过。
 
在《不成问题的问题》里,范伟要演那个八面玲珑的农场主任丁务源,故事是典型的中国式故事——所有人都说丁主任好,在好人丁主任的带领下,农场却一天天颓败了。问题出在哪里?谁都给不出答案。
 
开机第一天拍的是范伟陪农场股东家的三太太、大小姐打麻将的戏份。摄影师把镜头架在范伟的后脑勺,三太太被范伟的半个身子挡住,每句台词都变成了画外音。“导演含蓄地告诉我他想要的影像和表演风格,我就大概明白了,接下来就是大家慢慢磨合。”
 
范伟喜欢这种不言不语的默契,神交让他远离言语间的尴尬,只是,并非所有人都有与他神交的耐心和时间。
 
梅峰和《不成问题的问题》恰好都耐得住性子。电影的拍摄进度几乎是奢侈的每天一个镜头。一开始,和范伟对戏的年轻演员张超的表演过于外放,梅峰和范伟都不着急,“慢慢调”,终归是调回来了。
 
 
“以前只知道范伟老师的戏路宽,但没想到演得这么好。”每拍完一个镜头,梅峰都更欣赏范伟一分。“他总会先保两条,再演得重一点,淡一点,每个镜头拍10到15条,他会给出不同层次的表演。”
 
在梅峰眼中,范伟最厉害的不是自己表演,而是能看出对手的状态和火候,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力气。
 
《不成问题的问题》启用了很多重庆当地的非职业演员,大家没演过戏,更不会调动情绪。“范老师会在开始时演得用力一点,拍几遍,等他觉得大家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就再演得收一些,保两条镜头,他对对手情绪的判断总是敏感而准确的。”梅峰说。
 
在范伟最得意的那场戏里,丁主任对张超演的秦妙斋讲述自己落水的经历,这场戏范伟要演得模棱两可,真落水还是假落水,让观众自己琢磨。他用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实现了这一效果:在正常的讲述过程中,突然一顿,面露不易察觉的尴尬,再继续若无其事地讲下去。
 
 
 
在实际的观影中,范伟那一顿果然就是笑点,这种尴尬不易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每个人都经历过。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纯粹的文艺片,未来上映,票房成绩完全可以预料得到。但范伟演得过瘾。拍摄结束时,他难得地主动与人掏心:“梅老师,我这个年龄,还能遇到这么一部戏,还是男一号,太难得了。”
 
2016年是范伟在电影上的丰收年。他不仅凭《不成问题的问题》时隔10年再获封影帝,还另有《一句顶一万句》和客串的《我不是潘金莲》先后上映。
 
《一句顶一万句》是创作,更是人情。“刘震云老师提前一年跟我打招呼,我觉得这是挺大个事儿,早早就在做准备。”
 
范伟嘴上不说,但《一句顶一万句》的成片一定与他的设想有差距。“我提过意见,希望别把宋解放那角色弄得苦大仇深,老光棍,人纯粹一点,爱也纯粹一点,挺好。但每个人的创作方法不一样,想法我说了,怎么拍还是导演说了算。”
 
 
 
范伟守着做演员的本分——为导演服务。空间大就多发挥,空间小,就戴着镣铐把舞跳好。“范老师这角色不好把握分寸。”《一句顶一万句》的男主角毛孩说,“和我的牛爱国、刘蓓的牛爱香相比,宋解放最讨好,最有观众缘,他稍微出挑一点,就会抢戏,模糊重点,但范老师的分寸感太好了。”
 
这种分寸感源于范伟对角色的追根溯源。即便是在《我不是潘金莲》里演只有几个镜头的农夫,范伟也要为人物找到合理的行为逻辑。这个习惯从演小品阶段延续至今,很多时候,他自己归纳的人物小传比导演的版本还详细。
 
“捋顺了才敢演,不然总是拘谨,没办法,性格使然。”处女座范伟说。
 
北漂
对于范伟拿到金马影帝,电影圈的人一点也不意外,甚至觉得这个奖来得太晚了。但很多普通观众对这一结果摸不着头脑,在他们的印象中,范伟还是那个“春晚上被赵本山忽悠的范德彪”。
 
那天采访完范伟,我和一个朋友约了饭。听我说完刚刚结束的工作,她异常兴奋:“超喜欢范伟,小品有意思,彪哥好逗!”
 
听完这段评价,我立刻意识到,彪哥、小品,以及曾经那些喜剧形象是范伟与观众最近的距离,也是隔在当下的范伟与观众之间巨大的鸿沟。
 
从曲艺舞台、《马大帅》转到大银幕,范伟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几年,但因为早期作品大多是文艺片,很多观众看不到,大家自然对范伟的转型没有概念。
 
 
 
“一直都想演电影、电视剧,还在演小品的时候就慢慢尝试了。”范伟从2000年初就开始频繁地往北京跑,“前半年折腾自己的事,后半年跟着本山大哥准备春晚。”
 
转型刚刚起步,范伟不挑角色,“差不多的就演,总有可以发挥的地方”。他深知“小品演员”的标签不易拿掉,但也并不着急。
 
“人家怀疑你是正常的,不生气,生气就别干了。”无论是当时,还是和我回忆起这段经历,范伟都是后进分子式的谦逊态度,一脸老好人的笑。
 
转折点是《看车人的七月》。作为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北影厂希望为电影多拉些票房,向导演安战军推荐了范伟。
 
范伟拿到剧本,研究一通,觉得喜欢,就赶紧给安战军打了个电话。“那我们回头聊一聊吧。”范伟学着安战军的语气说。“我敏感,一下就捕捉到了,导演不太想用我,不然肯定特高兴地说哎哟好啊好啊。”
 
他先想到的不是“凭什么觉得我不行”,而是“看看怎么能让他觉得我行”。事实上,那时候,范伟比安战军的名气大多了。
 
当时,范伟还住在沈阳,在去北京见导演之前,他又仔细研究了剧本,还对剧本做了调整。
 

“导演不是怕我这喜剧形象跳戏吗?那我就说,咱们可以一点点带入,一开始让这个角色稍微幽默一点,后面再慢慢严肃起来。”
 
安战军听了觉得靠谱,就让范伟把想法再细化一下。2003年,范伟还没开始用电脑打字。剧本调整的部分,他全都手写出来,再让人输入电脑打印。
 
“终于是定下来了。”事实上,安战军还是心里没底,正式开拍前还需要“掌握”一下,“其实就是试戏的意思。”
 
范伟依然是小心翼翼,任凭导演安排。试的是一场婚纱照被摔后,范伟往屋里走的戏。“看我走这几步安导就踏实了,他说:‘你能演,这几步就不是喜剧的走法,是正剧的节奏,全对。’”
 
最后,范伟凭《看车人的七月》拿到自己的第一个表演奖——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局外人
 
“我认识好多转行拍戏的曲艺演员,很多人拍了几十年也没捅破从曲艺舞台到大银幕这层窗户纸,但范伟很早就捅破了。”赵杰是范伟在沈阳时就认识的朋友,一路看着范伟从沈阳到北京,从舞台到大银幕。采访时我问范伟有没有可以聊一聊的朋友,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杰,边说边接过我的纸本,写下了赵杰的电话,号码就在他脑子里。
 
捅破这层窗户纸不容易,如果一直演喜剧,范伟用不着费劲,但他追求的不仅仅是喜剧,所以,尽管边缘,尽管一度不被信任,他也一点点往正剧里找。
 
总有些人愿意当事后诸葛亮。范伟刚刚拿到影帝时,有电视节目评论说,幸亏范伟转行当演员,如果一直说相声,他也说不成角儿。
 
我把这评论转述给范伟,他想了想,说:“我肯定成不了最顶尖的,但应该能成为一个还不错的相声演员。”
 
尽管说相声期间,范伟拿到过首届相声节的“表演金玫瑰奖”,他还是觉得,自己不是天生干那行的料。
 
“我撒不开,相声演员一定是生活中就撒得开那种。”范伟想解释清楚,“就好比,一个天生的相声演员坐在这和你聊天,一定包袱不断,我就不行。”
 
 
说相声期间的范伟
 
范伟提到了郭德纲,“相声讲帅、卖、怪、坏,我就没有郭德纲的坏。我必须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人物,才能豁得出去。”
 
早年范伟参加综艺节目,整个人都觉得尴尬约束,他就试着让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当成别人。虽然效果也差强人意,但总归是好过范伟本人站在台上。
 
这或许解释了范伟为什么会逐渐转型演小品,因为可以把自己装进角色里,有安全感。
 
“范伟是半个秀才半个演员,在沈阳的曲艺圈就是创作力特别强的。”赵杰说,自己有个很具争议的观点,八九十年代沈阳曲艺圈的繁荣,并非文工团的作为,而是当时电视台的活跃。“晚会多,编导逼着演员一起搞创作,捧红了一批小品、相声演员。”
 
范伟是当时最被赵杰看好的人,尽管那时候他不是最红的。“他不混圈子,也不像一些演员一样讨好导演,就是闷头搞创作。”那时,赵杰常和范伟一起研究作品。“他和老婆住在一个30平方米的小开间里,我们一聊就是半宿,他逼自己特别紧。”
 
1995年前后,范伟开始和赵本山合作小品。两人的合作有过近10年的蜜月期,后来,因为范伟退出春晚,关于两人不和的传闻至今还在。
 
与赵本山的关系,范伟不愿多聊。“说多了,会牵连其他人。”但每次提到赵本山,范伟都不忘补上一嘴——要不是本山大哥,他没法顺利转到煤矿文工团,一家人也就没法真正在北京安家。
 
“我只能说,范伟是个很包容的人,之前很多人和赵本山搭伙过,但没有一个人能像范伟一样合作那么久。”赵杰似乎话中有话。
 
对于赵本山而言,范伟是不受控的。他们并非师徒关系,只是合作伙伴。而在本山帮里,范伟也像是个局外人。赵本山和徒弟们大多出生在农村,小时候都受过苦,范伟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虽不富裕,但也没吃过苦。其他人一口东北话,性子外放,范伟说相声期间练了标准的普通话,人又腼腆,为人处世完全是两个系统。如今,他交往的圈子里也鲜少有当年本山帮的人,大家在各种场合遇到会热情地打招呼,认真叙旧,依然觉得亲切,但平时鲜少联系。

文章来源:苗阜王声相声大全=http://www.datiegun.com/xiangsheng/miaofu/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