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 伪“书呆子”们用不快乐打败快乐(二)

发布时间:2016-03-08 13:59:47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 伪“书呆子”们用不快乐打败快乐(二)》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教育学习】栏目,于2016-03-08 13:59:47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大约在《7 Up》的同时代,英国学者保罗威利斯也在英国一个小镇采访了12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在他后来的那本名著《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中,威利斯提出了一个政治上不太正确的概念:“要解释工人阶级子弟为何从事工人阶级工作,难点却是解释他们为什么自甘如此。”

  在威利斯跟踪采访的那所工人子弟学校中,孩子们将自己分成了两个群体——“家伙们”和“书呆子”。在充满反智文化的校园环境中,“家伙们”排斥文凭,通过逃课、哄骗、嘲弄老师和好学生,创造了反抗学校教育的阶级文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快乐教育。他们甚至认为学习与脑力劳动是“娘娘腔”的表现,身体倍儿棒、多泡妞,才是男子汉的校园追求。当然,他们的最终梦想是,早日像父辈一样步入工厂,从事那些只有男子汉才会做的工作——体力劳动。威利斯确信,这就是英国校园的主流文化,是“家伙们”主动放弃了读书改变命运,从而使自己永久丧失了从事中产高薪工作的资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此无怨无悔,即使成年后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仍然坚信“我们只能干这个”。

  仅从纪录片与书来看,英国的阶层固化甚至比当下中国还要夸张,他们连“逆袭”都放弃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对孩子复制自己的人生,放养着继续待在底层,也没有太大的意见。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身边也有很多“家伙们”。但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中国“家伙们”后来要么浪子回头,要么成年后通过对儿女的严格教育偷偷追悔当年的反智岁月。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中国人如此信奉读书改变命运,将阶层流动视作社会的最大正义,而英国人却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从《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中大约可以发现,美国比英国也好不了多少,美国人似乎连“一代藤校,代代藤校”这么大的黑幕也默认了。

  在《56 Up》中,穷孩子们成年后过得挺拮据,缺乏现金流,孩子的高等教育都无法负担。但他们也只是“没钱”罢了,他们大多有简陋却体面的公寓,有辆丑笨却实用的汽车,挺着发福的身材去海滩晒太阳,出门就是完爆中国高档小区的绿地甚至森林。总之,除了缺钱,他们那种穷让中国的穷人三观尽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