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学院是几本,口碑师资力量怎么样,历年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教育学习】栏目,于2016-07-22 17:16:23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以下内容包括2016年南京邮电学院是几本,口碑师资力量怎么样,历年录取分数线是多少相关消息,如有变动,请以官网发布内容为主。
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校,其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邮干训班,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改建为本科院校,长期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邮电部)直属重点高校。2000年2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200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邮电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
几十年来,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的校风,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艺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学校现有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学院、理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院(部),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信号处理与传输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等17个研究院(所、中心)。校园环境怡人,有仙林、三牌楼两个校区,占地133.2万 平方米。
学校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强化优势,彰显特色,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从单一的邮电到通信,到信息技术各个领域,再到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道路,学科专业数量由少到多、分布面由窄到宽、实力由弱到强,打造了一批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我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和本科专业43个;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有机光电子学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有通信工程等7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14个。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截止到2011年12月,有教职工1622人,其中专任教师106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44.8%,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0.4%;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88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入选“千人计划”1人, 1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人才4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4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被评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2人次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8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计划”; 3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3人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71人次被授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称号。学校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一大批教师作为会士、专委会主任、专家等活跃在国际电联、中国通信学会、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自动化学会等学术机构,其中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委会和多媒体通信专委会挂靠我校。
学校教学基本设施齐全,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现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 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1个),2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1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拥有全国高校首个3G国际标准实验室,已建成一个以万兆光纤为骨干的高速校园网络环境,通过Cernet及Chinanet双路由与Internet联网,实现了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双覆盖,技术手段先进,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条件。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藏书量140.53万余册,其中信息、通信、电子等专业文献的收藏富有特色,享誉一方。
学校十分注重教学建设和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优化。十一五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1门,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20门(含本科双语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群2个;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教材建设体系,有2部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优秀)教材,21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22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及立项建设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