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都出过什么名人,中山大学名人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16-09-01 21:50:47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中山大学都出过什么名人,中山大学名人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教育学习】栏目,于2016-09-01 21:50:47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中山大学都出过什么名人,中山大学名人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又到了开学季,许多新生都想知道关于学校的历史故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一起来看吧!

  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创者,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是广东海丰人。1912年出生,1921年随父到广州就读于培正学校附小,学会吹口琴和弹月琴。1923年,他随长兄马思齐赴法国,两年后考入南锡音乐学院,成为中国出国学习小提琴的第一人。从此,步入学习小提琴及至开创中国小提起音乐之路。

  在南锡音乐学院的一年半时间里,“马思聪就拉完了帕格尼尼的所有小提琴作品。”1927年秋,他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300多名考生仅录取6人),成为第一个考入该校的中国人。1929年,马思聪回国后,即在广州长堤青年会等地举行独奏会,成为“现代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独奏会的音乐家”,产生很大的社会反响。广州《民国日报》报道:“马君天才,名副其实,技艺已登峰造极”。“音乐神童”的美誉很快传到各地。这期间,他的早期作品《古词七首》问世,他在《创作的经验》一文写道:“中国古词的意境,也帮助我去创造一种气氛,我企图像德彪西的《毕里底士的歌》描画出古希腊一样,描画古代的中国……每个旋律,每个和声都是在黑夜中摸索出来,没有受到和声学的现成帮助。像古词那般短小的曲子,我花去很大的力量去摸索、探求,我决定好好地去学习和声学和作曲。”

  1930年夏秋间,马思聪回到久别的海丰老家,备受亲朋戚友的欢迎。接着,去了上海,又返回广州,适遇海丰同学陈洪已从法国学习音乐归来。他俩应主持“广州戏剧研究所”的欧阳予倩的邀请,成立一个乐队,马思聪任指挥,陈洪任首席小提琴。“乐队的每场演出,都打动了听众的心,受到很高的赞誉。” 1931年,马思聪又赴法国留学,一年后学成回广州。这时,欧阳予倩的“戏剧研究所”已停办,乐队也解散了,马思聪便和陈洪以原乐队的基础成立广州音乐院,并分任正、副院长,“教授小提琴、钢琴、视听练习等课程。”广州音乐院开办时,广州培英中学学监王恒,前来报考小提琴高级班被录取了。王恒成了马思聪的学生,王恒的大妹王慕理则考入广州音乐院钢琴初级班,也是马思聪的学生。马思聪教小提琴外,也教钢琴,故通过教和学的师生来往,马思聪与王慕理逐渐产生恋情,王慕理升上高级班后,两人便结婚了。此后,每当开音乐会时,马思聪演奏小提琴,王慕理便是她的钢琴伴奏。 1933年,马思聪受聘为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讲师。这期间,他创作了《钢琴弦乐三重奏》( bB大调)、《G大调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F大调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等。1935年,马思聪以家乡海丰“白字戏”曲调为素材写了《摇篮曲》,其旋律温馨、恬静、柔和,“是他自己演出过最多场次的节目,深受听众的欢迎。”1936年马思聪到北平演奏时,偶然听了北方大鼓调,深受启发,一再去听,记下它的旋律,参照西洋作曲法创作《F小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从而深感“中国人作曲,应具有中国民族的风格和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马思聪从南京回到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破格聘马思聪为文学院英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陆续教授音乐史、乐理、和声学、弦乐、钢琴、合唱、提琴指导等多门课程。


  马思聪到中山大学任教后,他的思想感情和行动都融化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中,为保卫伟大的祖国,为驱赶侵华的日本军国主义而忘我的工作。他以音乐为武器,以课堂和社会为阵地,教唱学生抗日救亡歌曲,并努力创造、谱写启发广大民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抗日音乐。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员工一直接连不断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华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阵地。马思聪的到来,学校便充分发挥他的专长,安排他教唱学生抗日救亡歌曲。1938年2月12日,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康教授贴出《文学院布告》:“本院教授马思聪先生,本学期所开音乐课目为弦乐及钢琴两种,每周共四小时,不计学分。授课时间、地点,由选修者与马先生商定,全校学生均得自由参加(但不能逾十二名)。合行布告,仰各知照,此布。”2月21日,吴康院长又贴出《文学院布告》:“本院音乐教授马思聪先生,每星期六日十二时半,偕陈世鸿先生,在附中大礼堂教授《抗战歌》,欢迎全校学生自由参加。合行布告,仰各知照,此布。”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动乱日子里,马思聪除担负教学任务和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外,更围绕抗日救国的题材,努力创作、谱写多首抗战歌曲。他的作品,“几乎都是植根于中国各地的民歌,和民间曲调。正如他在自己写的《马思聪简历》里写道:‘中国人作曲,应具有中国民族风格,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其时,他以绥远(今内蒙古)民歌《情别》为主题,写了《第一小提琴回旋曲》。并以河套地区一首民歌《城墙上的跑马》,创造了著名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由《史诗》、《思乡曲》和《塞外舞曲》三部分组成,他的《绥远组曲》,尤其《思乡曲》,通过他的小提琴,伴随着中山大学的动荡流离岁月,也传播到许多地方。

  马思聪以音乐作武器投身抗战,唤醒人民大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与梁宗岱合作创作的《战歌》,与钟天心创作的《黄花岗纪念歌》,与欧阳山以广州方言合作创作的《武器保卫华南》等歌曲,对鼓舞人民大众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无疑是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有这样一件事,当青年诗人金帆将创作的一首诗《我爱》请马思聪谱曲时,马思聪看了内容后,将其改为《自由的号角》,以反映反抗侵略者的压迫,争取祖国得到自由。《自由的号角》很快传播到各地,并曾到嘉陵宾馆孔祥熙主办的晚会上演出。演出结束后,“在座的周恩来主动起来与马思聪握手。周恩来也酷爱音乐,从此两人结识了,周恩来成了马思聪的‘知音’。”“认识周恩来,可以说是他政治思想上的重大转折点。” 这期间,他还创作了《第一弦乐四重奏》。

  1938年10月21日,日寇占领广州。当夜,中山大学在枪林弹雨中迁离广州,历经艰难险阻,几易校址,最后迁到云南省昆明市南部一个小县澄江县办学。马思聪因其妻怀孕在身,故夫妇到香港小住,长女马碧雪在香港出生后不久,马思聪便携半岁的女儿,经安南(今越南)河内,到云南澄江中山大学所在地。马思聪暂住香港期间,南洋华侨救乡会在香港九龙旺角成立了华侨回乡服务办事处,并组织了东江流动歌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