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追求内心的真善美(二)》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经典文学】栏目,于2016-03-04 13:59:0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亚当斯密把人的内心比喻成两个法庭,“人作为人类的审判员的这个任命只有在一审时才有效,最终的判决还要求助于高级法庭,也就是他们自己良心的法庭,那个想象中的公正无私、全知全能的旁观者的法庭,人们心目中的伟大审判官和仲裁者的法庭。这两种法庭的审判权赖以建立的原则虽然在某些方面类似,但实际上还是有所区别。外部的裁决权完全依靠对现实的赞扬或谴责的渴望或厌恶。内心的裁决权则完全依靠对值得赞扬或应该谴责的品质的渴望或厌恶。……”由此可以知道,亚当斯密对于道德的观点就是内心的审判,对善美的赞扬和推崇。
人之所以表现道德,是因为内心的裁判权的作用。在人内心的法庭的前提下,在书中,亚当斯密提出了良心的观点,“虽然在特殊情况下软弱的人不能仅仅依靠良心的支持,虽然他们不能总是依靠那个想象中的与其心意相通的公正旁观者来支撑自己的信心,但是在任何时候良心的影响和权威都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这个内心法官的指示下,我们才能对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一清二楚,才能恰当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同时,他也用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解释了良心的观点。“假如中国这个伟大帝国连同其全部亿万居民突然毁于一场地震,那么一个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很有人情味的欧洲人会有什么反应呢?我觉得,他首先会对这些不幸的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他会忧心忡忡地想到人世无常,人类创造的全部成果就这样在顷刻间灰飞烟灭。如果他是一个投机商人的话,也许还会触类旁通地想到这种灾祸对欧洲商业和世界贸易可能带来的影响。可是当悲天悯人、深谋远虑全都过去以后,他就会像平常一样优哉游哉地做生意、寻开心,好像这种不幸的事件从未发生过。”这正是由立场的不同决定的。肉眼中的物体大小不是取决于体积,而是眼睛的距离。站得越近,就会越大化,站得越远,就会最小化。这也是为什么人总是看重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或者没有遇害者感受痛苦那么强烈的原因。所以亚当斯密提出,一个社会要做到善良和谐,需要每个人站在一个不是别人也不是自己的公正的立场无考虑利益,充分利用内心的裁判权去约束自己,从而去提高自己的社会道德情操。
然而在这个社会,强调同情心和道德情操有何意义呢?总理温家宝极力推荐我们应该多读《道德情操论》,并对此书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而我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也觉得这是一本真正值得一读的好书。在这个利益化功利化的现代大潮中,我们已经逐渐失去了对道德的思考,很多人为了利益甚至不择手段,这个社会得到的流失的太快。关于我们的大学生更是有很多事件是由于道德观念的薄弱造成的。
众所周知的药家鑫事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做出如此行为,这简直就是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尽管当时他也许是情感不受控制,但是,正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力大于了他内心道德自制力,以至于他面对伤者没有同情心,良心沉睡不醒,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已经遮盖了他善良的双眼。还有在各高校,功利的现象更是突出,有些人为了得到奖学金,为了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考试作弊等等。还有类似“我爸是李刚”案件,“李庄案”等等的相继发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力量,我们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立下一个原则,树立良好的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才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另外,最近很热门的话题,扶老人过马路的问题,更是证明,道德已经被淡化,被这个社会的现实渐渐淡化。这一切可以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得出结论,只是由于人们把自我利益最大化了,这种利益的最大化比同情心更加强烈,因此磨灭了同情心和良心,也就磨灭了道德情操的痕迹。
读《道德情操论》是一次灵魂的反思,是一次道德的重整。我知道很多事为什么如此丑陋,也懂得了如何去改变这种丑陋,突然感觉内心的纯净,找到了方向。正如这句话所说“认识内心的丑陋与缺陷,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善良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