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死活读不下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说:这不是你的错!

发布时间:2018-03-21 13:09:16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文学经典死活读不下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说:这不是你的错!》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经典文学】栏目,于2018-03-21 13:09:16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2013年,“理想国”微博公号曾在网友中发起一项名为“死活读不下去的前十名作品”的活动,最终统计出来的榜单上全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外文学经典,几乎都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读者们的诚实是令人感动的:不管专家们再怎么大谈特谈这些经典如何经典,我承认我就是读不完第一页,我就是一俗人……

在我看来,这张榜单非但不应让职业小说家们泄气,更是提醒他们在这个“深度阅读”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应当在叙事技巧上下更大的工夫:别的不谈,先想着法儿把读者们吸引住,让他们欲罢不能才好。对于堂吉诃德来说,那些骑士小说就是他“死活都不能不读下去”的。

秘鲁-西班牙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多次承认,他从西班牙骑士小说中学到了不少叙事技巧。他在叙事艺术上也下了颇多苦功,既不追求魔幻,也不刻意植入哲思,只想让读者“死活也得读下去”,用他自己的话说:“让你无法抗拒地进入虚构的世界,摆脱掉批判的冲动,让你亲身经历书中的故事,好比你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秘鲁-西班牙作家巴尔加斯•略萨

 

”如果说现代小说的一大追求是在读者与作品间制造距离,让读者不断地跳出文本作批判性的审视,那么略萨的美学追求恰恰相反,他要消除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让读者如入戏般“身临其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略萨是传统的。另一方面,在略萨的小说中,无论是叙事线索还是叙事视角都不是单一的,场面和对话看似无组织无纪律地拼接在一起,读者必须积极地进入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结构中,靠自己的智慧理出时间线来,正如观看诺兰的“烧脑”电影,如果你不肯承认自己智商不够,就得盯紧每一个细节,一直要看到最后才能把完整的故事结构搞清楚。略萨小说适应了也培养了具有新的阅读习惯的读者,正如诺兰电影吸引了对叙事套路有要求的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略萨又是现代的。

 

《绿房子》

(秘鲁-西班牙)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著

孙家孟 译

九久读书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年6月

 

长篇小说《绿房子》往往被视为最能代表略萨叙事艺术的作品。故事一开始把读者带入秘鲁的亚马逊雨林,警察与修女展开搜捕土著人女孩的行动,这个故事似乎还没全部交待完整,接下来如电影镜头切换一般,场景转到了圣玛利亚•德•聂瓦镇的传教所,住持嬷嬷开始调查这里刚刚发生的一起孤儿逃跑事件,对嫌疑犯的盘问进入关键环节时,镜头忽的又一转,到了雨林中的一条河流上,故事的另外两个人物——巴西籍日裔走私贩伏屋和他的合伙人阿基里诺出场……再往后,读者又被带往远离雨林的沿海沙漠城市皮乌拉,领略秘鲁外省城市生活的独特风情……就这样,镜头不断地在不同的场景之间来回切换,A故事还没说完,接下来是B故事,B故事讲到一半,又跳到C故事……然后再次回到A故事,没说完再次跳到B故事……如此循环渐进,呈现出一幅广阔、复杂、生动的画卷。而有时候,某个故事中会毫不突兀地插入另一个故事,接下来两个故事交替进行,正如电影中当某个人物陷入回忆时,现时场景和过去时场景来回切换。读者不得不带着“然后呢”“后来怎样”的追问,一路读下去方可窥见故事全貌。这些故事看似各自平行发展,事实上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读下去,才知道。因此,《绿房子》是这样的一本小说:要么因为读不懂而读不下去,一旦读进去了,就无法不读下去了。

略萨在多次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是表现得既谦卑又雄心勃勃的:他尊重西方小说的伟大传统,从西班牙骑士小说到福楼拜再到福克纳,都是他的师承所由;他要写出来的是一种把现实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小说——全景小说。这样的小说借鉴电影的叙事手法:闪回、特写镜头、大段对话……再现出一个完整的可被感知的世界。在模仿现实方面,结合了戏剧与图像的电影艺术似乎是要比小说更胜一筹的,而略萨无疑对文字、对文学抱有信心,他不相信小说可以被电影所取代;小说不但可以从电影中吸取养分,更能表现比电影更为多维的现实从而超越电影,因为像心理独白这样的现实,像通感、联觉这样的真实体验,都是电影难以传达的。

 

当然,这种匠心独运的叙事手法并不是《绿房子》得以成为文学经典的唯一要素。一部能成为民族文学经典的叙事作品,往往是能从中读出大历史、大时代的,是能让一个外国人在阅读品味中得以深刻认识该民族国家的现实的。《绿房子》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不论是书中的各个人物,还是像修女“改造”土著女孩、皮乌拉城出现“绿房子”妓院这样的虚构事件,都能读出深远的象征意味。“绿房子”就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符号,批评家们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对于J.L.马丁来说,它代表了腐化、堕落,是充满欺诈的拉丁美洲社会的象征,在D.L.肖看来,绿房子代表了寻求享乐快感的人性欲望,是对主张自我牺牲的宗教精神的抛弃。放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上看,“绿房子”的出现就是一座城市进入现代的标志。与之同时发生的,既有传统价值观的无可奈何的崩塌,又有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随之经历着巨大变革。如果联想一下我们这里的现实,很容易就能在皮乌拉市郊的绿房子和前些年城市变迁的进程中悄然冒出的那些在夜间玻璃门上映出红光的“洗头房”“按摩房”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墨西哥作家富恩特斯想得更为深远:根据他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与《百年孤独》《佩德罗•巴拉莫》这样的拉美文学经典一样,《绿房子》回溯到拉丁美洲历史的创世纪篇章,“绿房子”的建立代表了殖民征服,它的创建者堂安塞尔莫就是最先侵入美洲的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和皮萨罗,他们是拉丁美洲混血民族共同的父,在完成强奸之后,留下一群永难摆脱自卑情结的“杂种”后代,而建功立业的最终结局却是穷困潦倒、孤独终老。

在我看来,虽然把《绿房子》视为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神话也说得通,但它与秘鲁的独特现实更为契合。它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其叙事结构与社会现实的奇妙对应。略萨复杂的成长经历让他对秘鲁有着全面的了解,他说过:秘鲁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它是很多个国家艰难地共存于一个国家之内;它不仅包含气候全然不同的地理区域,也包含同时存在的好几个历史时代。《绿房子》看似支离破碎、五光十色的故事结构,正是秘鲁的真实面貌。如果说秘鲁是“国中有国”的,《绿房子》恰是“故事中有故事”的;雨林中过着原始社会生活的土著部族与沿海大城市中过着现代资本主义生活的市民相互隔绝,正如《绿房子》中平行发展的多个故事。文学与现实达到如此全方位的对应,这是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集大成者的略萨创造的一个奇迹。

文章来源:娱乐资讯=http://www.zxdu.net/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