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再次爆红后,自述逆袭的人生经历(二)》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明星人物】栏目,于2016-03-08 13:20:0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神话》的成绩其实相当好。首播收视率就达到3.13%,单集最高收视率为4.13%,位居全国同时段第一,创下央视八套收视纪录。火的程度“和现在一样,突然一下子好多剧本都找过来了”。
但那些剧里没有一部是胡歌想接的,他推掉了所有剧本,再也不想演同类角色,开始与公司进行了非暴力不合作。理由是自己还没毕业,“我说我要回学校读书,我没有学分,没毕业证。”
那年他28岁。车祸的失去让他想要的更多,站在30岁来临之前的门槛上,他觉得自己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还不如不做演员了。
硬着陆
胡歌把自己接下来的这段时间的努力叫做“硬着陆”,在刻意拒绝掉所有古装剧之后,第一个转型机会来自于《苦咖啡》。这是一部生活剧,导演是毕业于中戏导演系的研究生张筠,按胡歌的话说是“典型学院派”,名下一堆获奖作品,然而都不是剧情类电视剧。
这样一位导演,最早当然没有看上胡歌,“她说这什么偶像剧演员啊,我的戏里不要这样的演员,我拍的是一个生活剧,特别写实的,他能演出那样的感觉吗?”但是制片人坚持要用胡歌,“必须得用他。”理由是,“他刚拍完《神话》,特别火。”
多次争吵后,导演还是无奈地向制片以及市场妥协了。被导演嫌弃的胡歌得以当上了男主角,拍了两天之后,张筠来找胡歌,向他道歉:“对不起,我之前对你的认知是错的,你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希望可以在你身上挖掘出更多的潜力。”
这一句道歉并不能让胡歌高兴起来,他憋着劲,一直到拍完戏,张筠才给了他一个更高的表扬:“你是一个好演员,但是你缺少这样的机会。”
胡歌说自己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还是“挺得意的”。
“然后这条路就不回头了,就开始拍没拍过的题材。”胡歌略亢奋的回忆起那个冒进的阶段。他拒绝了公司制作的热播剧《步步惊心》,选择在电影《辛亥革命》中客串出场仅几分钟的林觉民,这个角色为他赢得了百花奖最佳新人提名。然而这几乎也是那两年中胡歌获得的唯一肯定了——他推掉了所有高片酬的古装剧,接了《摩登新人类》《香格里拉》《高手如林》,尝试着演都市白领、康巴汉子、霸道总裁……然而这些戏没有一部算得上质量上乘,他也没有一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这期间,反倒是他唯一接拍的公司古偶剧《轩辕剑》声势不错。那个时候他与唐人约满,有两年都处于和公司没有合约的状态,觉得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了,于是对公司感觉愧疚起来,决定走之前再帮唐人一把,带带新人。而老板蔡艺侬,则因为他决定要出演,把原定是男二的角色调成了男一,“唐人的戏,胡歌肯定是演男一号的”,她对自己的偏心毫不掩饰。
《轩辕剑》的首播平台是湖南卫视,这是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周播剧,即便是在奥运比赛时间,收视率也稳居同时段第一。在网络平台上,这部剧的点击率也一直飘红。
胡歌这几年所有的折腾都似乎成了一种讽刺——只要他回到古偶这个圈子,他就是王者。而他在古偶这个题材之外所有的努力,全部都不被认可。
胡歌因闫妮而接到《生活启示录》。“这段时间我没有太大收获,感觉自己选择了一条不擅长的路”,胡歌告诉记者。这段叙述听起来并不沉痛,甚至还带着一种荒谬的趣味。然而这背后的事实是,没有其他的选择找到他。“我最想演的戏,就是演不到。”那时他面前有两扇门,一扇怎么叩也叩不开,另外一扇门随时在等他风风光光的回去,拥他为王。他在那扇不开的门面前继续站着,继续叩门。继续押上时间,赌一个谁也不知道会怎样的未来。
他的粉丝那段时间因为这些而急得上火,迟迟没有“爆款”,老是演一些“不着调”的作品,“胡歌是怎么了?是不火了吗?是那些大红的剧不愿意找他吗?”有人受不了这种煎熬,渐渐流失了。胡歌同样也被煎熬着,给自己的作品后期配音时,他沮丧极了:“配音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表演,有时候就看不下去了,配着配着就不想配了,好没劲啊。”
那又能怎么样呢?
“褪下偶像光环”听起来是很简单的一句话,然而并不是一件仅凭主观意志就能胜利的事情。你必须努力向行业内那些考量的目光,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足够的实力,才有资格进入被考虑名单。演员本质上其实是一个被动的行业,在“等不等得起,耗不耗得过”这个门槛上,很多人的热情与野心纷纷摔落,不由自主就往眼前的捷径走过去了。那个时候,谁还在乎脚底下这条是大道还是小路?
如今他回顾自己的经验,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你必须很清楚你不想要做什么,在你不想做的事情找到你的时候,你能不能很义无反顾地推掉它,这样你才能够有机会等到你想要做的事情。”
给他带来机会的不是任何导演或者制片人,是闫妮。
“我们都去参加一个慈善活动,我印象挺深的,刘诗诗当时在台上被问住了,胡歌就帮她解围。所以我觉得他挺不错的,关键时候能顶上。”这是胡歌与闫妮的第一次见面,“我走的时候还跟他打了一个招呼,小胡再见,然后他说‘啊,再见,再见。’还挺温暖的。”
所以后来闫妮接到《生活启示录》之后,就向王丽萍推荐了胡歌。在她的直觉里,胡歌应该不会拒绝在戏里和她谈一场姐弟恋:“王丽萍老师本身是上海人,她写的这个人物有南方人的那个感觉。后来我们就想问问胡歌,看看他的意愿。其实我觉得那也是一种缘份,比如对一般男演员来讲,演一个姐弟恋,或者是跟闫妮演,可能会想这会不会有负担,我觉得他这个人是没有什么负担的,一切都是凭直觉。”闫妮告诉记者。
她始终没有问过王丽萍对启用胡歌是什么态度,不过,她猜她“也是满心欢喜的”。
这扇久叩不开的门对他打开得是如此偶然,所以,这的确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无法预测,也难以复制。
胡歌对闫妮有着显而易见的感激,他开玩笑的把自己表演风格称之为“闫派”。第一次接到自己终于想演的戏,胡歌把自己完全的奉献了出来——市场也终于给了他转型的回馈,三家联播的卫视一度囊括同时段收视前三,最后的收视率也都全部破1%。
他终于得以被一部分人看见。然而这并不足以支撑他一帆风顺的进入主流市场,只是越发坚定了他绝不回头的心。
“既然你活了下来,就不能白白的活着”
在没有更好的机会来临之前,胡歌选择了话剧。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暂别荧幕回归舞台,甘守寂寞磨练演技”,在当时其实更像是一个无奈之举——老路已经走到头了,新的道路又没踩出来,只能另辟蹊径。“简直打了鸡血,想一口气接三部话剧。”蔡艺侬回忆,“我说你不可能永远演话剧,一部就够了,他不听。”争论的结果是各退一步,接下了《如梦之梦》和上海话话剧《永远的尹雪艳》。
赖声川找到胡歌的原因,首先还是看中了他身上的人气,胡歌自陈:“其实这也挺讽刺的,我是想从一个偶像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可是如果我不是一个偶像的话,他们也不会来找我。”赖声川告诉我们的倒没有这么残酷,如今他大约只记得当时是别人推荐的胡歌,而他也看过胡歌的时装剧,印象还不错,至少可以叫过来先见一面。
第一面是在某个话剧后台,“胡歌到后台来看戏,当然这个是很重要,他必须要看戏,然后才开始认识。”两人聊了一些表演方面的事情,赖声川希望演员能够清楚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在这部戏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毕竟这不是一般的舞台剧,这么长,他需要巨大的内心力量,所以我还是很慎重和他探讨他来的可能性。”
这一次见面,赖声川并没有许诺胡歌什么,两人继续接触,渐渐的,赖声川相信可以把这个角色托付给胡歌,“想看看他能不能理解剧中的这个沉重而且深刻的角色,我发现他可以,非常可以,并且一路来,可以越来越深刻。”
《如梦之梦》让胡歌接到《琅琊榜》的邀约。《如梦之梦》是一个关于浮生若梦的故事,赖声川曾经这么叙述过自己的创作意图,“很多戏剧是在逃避生命,而《如梦之梦》是在直面生命和死亡。人生确定发生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死亡。更玄的是,你不知道它何时会发生。你越知道怎么面对死亡,就越说明,你知道怎么珍惜人生。很多人看似在为生命打拼,到头来发现根本没珍惜生命。《如梦之梦》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关系,很多人都是互相折磨,恩情与背叛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