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瑞相声艺术大师:单口大王刘宝瑞生活中的幽默大师

发布时间:2018-05-05 11:45:27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刘宝瑞相声艺术大师:单口大王刘宝瑞生活中的幽默大师》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明星人物】栏目,于2018-05-05 11:45:27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刘宝瑞相声艺术大师:单口大王刘宝瑞生活中的幽默大师
刘宝瑞(1915年-1968年),北京人,被誉为相声艺术大师,“单口大王”。刘宝瑞53岁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欢笑和回忆,14岁时他就来到天津,并和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搭伙在天津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初露光芒……而他过早的离去也让人深深地惋惜。今年,借刘宝瑞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11月14日来自全国的几十位曲艺名家聚集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登台献艺,大家在笑声中追忆这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大师。天津广播记者专访了这些刘宝瑞先生的亲人和弟子,刘宝瑞先生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他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
 
 
 
“单口大王”刘宝瑞
 
记得在二十年前,新闻媒体曾经发起评选相声大师的活动,结果当然不一,但比较多的是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和刘宝瑞。这四个相声大师前两个都是天津土生土长,而侯宝林和刘宝瑞都是在天津起红,后成于北京。刘宝瑞在天津的时间相比侯宝林算短一些,但他却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
 
 
 
天津是相声门里的风水宝地
 
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至今诞辰一百周年。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九岁开始接触相声艺术,常游走于北京天桥和东安市场相声场子之间。类此刘宝瑞这样的从年幼起就登台演出的相声演员很多,天津的魏文亮和李伯祥等都是如此。刘宝瑞在13岁那年来天津拜张寿臣为师,他拜师于张寿臣,除了张先生的威望和艺术影响以外,就是天津这块相声门里的风水宝地。从此后,他就开始在天津崭露头角,先后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的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
 
从刘宝瑞选择的演员可以看出,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让他乘风借力。更重要的是天津的相声群里没有排外,大家都能伸手搭一把,而联兴茶社恰恰就是一个最好的扶持舞台。几代掌门人都是行里的推崇者,刘宝瑞就如鱼得水了。
 
 
 
刘宝瑞《扒马褂》在当时天津的电台火了一把
 
那时,相声演员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电台,刘宝瑞在天津市就常到广播电台播音,顿时有了影响。1929年,天津的一家电台直播了一个三人相声《扒马褂》,听众反响强烈。一些打开收音机稍晚的听众依稀能从两个较为熟悉的声音中分辨出马三立和赵佩茹,却不知道另外较为陌生的一人是谁。一些喜欢这个相声的听众四处打听,终于得知那是刚来天津不久的14岁的刘宝瑞。现在找不到这段珍贵的录音,找到会是一个相声历史上的绝版。
 
 
侯宝林、刘宝瑞、马季表演的《扒马褂》
 
刘宝瑞和马三立的关系,就是他和天津的不解之缘
 
仔细翻阅资料发现,刘宝瑞不但是在联兴茶社,他还经常在其他戏园子里演出,让他有了一个充实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比如1940年,刘宝瑞与于佑福、刘连升、刘玉凤、杨文华、马桂元等一起在河西区谦德庄元合茶社演出。可见那时他的搭档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演出而变化。他到处跑场子,实则为了糊口,天津的相声同行也跟他相依为命。
 
在刘宝瑞17岁的时候,与18岁的马三立搭档去营口、烟台、青岛等地跑码头找园子,以至于后来他与马三立的合作有了相得益彰发展。可实际上两个人的表演风格和口风截然不同,马三立口语化极强,刘宝瑞的高音震人耳膜。但越是风格不同,配合就越是有特点。两个人在从营口开往烟台的轮船上,由于身无分文,两天没吃东西,正值壮年的刘宝瑞饿昏了。马三立迫不得已,偷了别人两个烧饼,才救了刘宝瑞一命。这段不知道是传闻还是事实,但足以说明两个人深厚的感情。
 
在解放后,马三立和赵佩茹说相声作家何迟的新作《买猴》,刘宝瑞和郭全保也说《买猴》。马三立说《从国庆十点钟开始》,刘宝瑞也说。但仔细听两个人的风格却是迥然不同,刘宝瑞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而马三立却坚持平民化,说的夸张而真实,真实而变形,马三立成了马大哈,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刘宝瑞和马三立的关系,其实就是他和天津的一种不解之缘。
 
 
刘宝瑞、郭全宝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灌制的相声唱片
 
 
刘宝瑞的单口段子至今在广播里拥有很高点播率
 
 
在天津相声舞台上,说单口有着一段高潮期,那就是张寿臣、常连安、马三立等人的经典作品接踵出现,这里尤为突出的是张寿臣的《小神仙》、常连安的《斗法》以及马三立后期的一些列平民生活的锦集。但给我们印象深的是刘宝瑞的几十段单口相声,他的横空出现来自于这些天津相声大家们浓郁的单口氛围,天津观众的扶持提携,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规律。比如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豆腐侍郎》、《日遭三险》、《学徒》、《贾行家》、《连升三级》等等,刘宝瑞借助了中央电台的广阔平台,也促使了相声的单口有了一个飞跃和文本的提高。他的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被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被国家翻译为英、 法、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这在相声史上也很少见,可见影响不一般。
 
刘宝瑞的《官场斗》这部书,书中的很多精彩桥段已经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再现。《官场斗》故事素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河北、天津、北京、山东、辽宁等地满汉群众中流传很广,《官场斗》由很多的民间艺人进行再创作,按照老百姓的意愿,编织了刚正不阿的刘墉与贪婪好财的和珅的形象。在刘宝瑞之前,清末的阎德山和万人迷李德钖都有过较大的发展。后来经张寿臣及马桂元整理修改,定名为《满汉斗》。传至刘宝瑞、王长友、刘奎珍、冯立樟等人,都作过不同程度润色。可恰恰刘宝瑞有了他的独特挖掘,戏剧化色彩强烈,人物走向鲜明,故事推进利落。这里有他师父张寿臣的底蕴,但蕴含他聪颖过人的胆识。
 
很多人对刘宝瑞的了解都是在他的单口相声里,从小就听广播,于是他的特殊音色和表演让我至今不忘。仔细回味,他对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所得。你还能觉得他懂得得知识领域极多,说什么像什么。很多人曾反复听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人物栩栩如生,真是一篇极佳的黑色幽默小说。刘宝瑞在天津的徒弟寇庚儒回忆,有次他去北京找师傅,爷俩一聊就聊了一宿。师父给他说起《珍珠翡翠白玉汤》。直说到夜里三点多,结果说饿了,师娘也睡了,他跟师父就支个锅,舀点儿水,弄点儿饭菜。就这样,他师父还在说这块活儿,过一会儿糊味出来了,师父忙幽默的说,行了行了,咱俩别说了,咱俩吃这珍珠翡翠白玉汤吧。
 
 
寇庚儒接受天津广播记者采访
 
生活中的幽默大师
 
生活中的刘宝瑞是个什么样子,几十年来他的忠实听众对这位爱讲故事的老先生更多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面,有限的几张演出照片成了后人对他唯一的纪念。
 
而在采访中,无论是先生的独生女儿刘娅娅,还是先生的弟子,谈起生活中的刘宝瑞,气氛永远是轻松愉快。刘宝瑞先生的幽默,不仅仅体现在表演中,生活中的他更是不折不扣的“幽默大师”。
 
女儿刘娅娅眼中的刘宝瑞
 
“父亲很爱沉思,那时候家里就一间房子,他就坐床上往那一靠,闭着眼睛琢磨。有时候自言自语‘嗯,哎,这,这个好玩儿’,琢磨琢磨地自己就乐了……”刘宝瑞的独生女儿刘娅娅如是说。
 
 
五十年代中期刘宝瑞在南京与侯宝林、郭启儒及女儿刘娅娅合影
 
1968年,当刘宝瑞先生匆匆离世的时候,女儿刘娅娅仅17岁。在有限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似乎永远是忙碌于工作,兢兢业业钻研艺术。在家中,刘宝瑞是位慈祥的父亲,爱妻子,疼闺女。刘娅娅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去外地演出,一家人也是聚少离多,肯定是把欠下的关爱补上。记得那时候,父亲到每一个地方演出,都有给我带回一些玩具或者是礼品,这些东西绝对是当地最好的,他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不在我身边所未能付出的爱。有时父亲到中南海演出,主席的秘书会特别给父亲准备一份东西,像当时比较少见的水果啊之类的,父亲一进门就告诉我赶紧吃,这是人家特地给我留的。现在回忆起来,父亲留给我的都是这些美好的画面。父亲那时候总说,他喜欢我们去车站接他回家,不喜欢我们去车站送他出差,这样离别的场景他不愿看到。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能看出我父亲对家庭的重视。”
 
 
刘宝瑞一家三口
 
今年是刘宝瑞先生诞辰100周年,刘娅娅要为父亲办一场纪念活动,也感谢大家的支持。刘娅娅说:“我为我父亲在离开了将近五十年后还能这样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敬感到欣慰,这是他艺术的巨大魅力,也是人格的巨大魅力。说到遗憾,那是自然了。你看,现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百岁老人,而我的父亲却在50出头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作为儿女,我们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到今天,我仍然不时会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和他所给我的教诲。”
 
各名家眼中的刘宝瑞先生
 
11月14日来自全国的几十位曲艺名家聚集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登台献艺,共同纪念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诞辰100周年。
 
姜昆:他生活的研究和观察,我们今天还在学习
 
 
虽然我没有见过刘宝瑞先生,但是我在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期间,对刘宝瑞先生的资料非常熟悉,也经常听我的老师马季讲到刘宝瑞先生。马季先生总说,他从刘宝瑞身上得到的东西最多,正是有了刘先生传授给他的这些传统相声的技法和理念,才有了马季后来创作的高水准和精湛的表演功底。同时,刘宝瑞先生对生活的体察和研究是马季先生创作相声的一个指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深入群众,接地气的。马季先生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刘宝瑞先生和郭全宝先生有一次到南方演出,表演《猜字》这个节目,其中有一段:一串口字,中间加一竖念什么?按照传统的演法郭全宝先生应该说“念糖葫芦”,上台前刘宝瑞先生对郭先生说:南方人不叫糖葫芦,叫糖山楂,你跟我学下南方口音,糖山楂……而到了台上,郭全宝老师没有把这三个字学像,包袱没响,刘先生遗憾的说:早知道还是说糖葫芦好了。虽然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但是充分体现了刘宝瑞先生丰富的社会阅历,对艺术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他能够根据各地方的特色去改变节目,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如今,中国曲协每年都上百次的采风和送欢笑活动,践行的就是刘宝瑞先生到观众中,向生活学习的品格,我们要一直继承下去。
 
 
 
马东:我的父亲得益于刘宝瑞先生提携
 
 
我与刘宝瑞先生家的渊源来自于我的父亲马季。当年,就是刘宝瑞先生在文化宫发现我父亲,并正式教授他相声的表演技巧。我父亲的很多节目中都能感受到刘宝瑞先生的风骨,像《扒马褂》《八扇屏》等节目都是刘宝瑞先生一字一句教给我父亲的。如今想来,那样的一位大师能够这样的帮助一位年轻人,既是他 对我父亲马季的看重,也是老艺术家对后辈寄托的希望。我的父亲之后一系列的成就都得益于刘宝瑞先生和侯宝林等老一代相声大家的提携,他的很多传统先生节目都是这些大师们为他捧哏,这是多大的荣幸和学习机会啊。
 
 
 
马增慧:刘宝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与刘宝瑞先生是多年的同事,最早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曲艺团,后来调入中广。刘宝瑞先生的相声艺术可以称得上自成一家,形成了自己的派别。他是相声泰斗张寿臣先生的弟子,张先生也说单口相声,刘老师也说单口相声,我认为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他的单口相声之所以能被这么多人喜欢,关键在于他在南方演出的经历,他的语速慢也是为了适应那里观众的要求。就拿定场诗来说,他的速度就要比一般人都慢一些。刘宝瑞先生对于艺术这样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改进,是现在很多青年演员需要学习的,现在很多青年演员上台追求三句话一个包袱,四句话一次掌声,这是急功近利的,不利于艺术的提高。今天回忆起刘宝瑞先生依然很激动,他精彩的艺术和他坎坷的人生,值得我们铭记,愿我们的后人传承好他的艺术。
 
王佩元——马三立先生对我说,刘宝瑞的能耐太大了
 
 
我们作为天津的相声演员,小的时候没有见过刘宝瑞先生,不过经常从老先生的口中听到他们对刘宝瑞先生的赞美。记得有一次我看见马三立先生在练习背贯口,我说您能背下来十二扇,能耐太大了,马三立先生却和我说:我可不行,在我们这辈人中,有这么几位,像赵佩茹,宝瑞等等,他们的能耐那真是太大了。我当时就非常惊讶,连马三立先生这样的演员都钦佩刘宝瑞的艺术,可见他的高山仰止。今天我们听他的节目,那真是全才的演员,他为马季捧哏的豆腐堂会,那样的尺寸和感觉,我们一辈子学不到。再说他的单口相声,那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很多人混淆了评书,故事和单口相声的区别,只有像刘宝瑞先生那样与观众聊天中,娓娓道来,如同聊天一般的表述才能称之为单口相声。
 
 
 
 
先生走了,只留欢笑在人间
 
 
“哎,哎,同志,请下去……哎,同志,请下去吧……拿香蕉的那位,甭装了,呵呵,请下去吧。”您可曾还记得这段台词吗?1956年,由侯宝林先生主演的电影《游园惊梦》中的一个片段可能是如今能够找到的仅有的刘宝瑞先生的影像资料。刘宝瑞在影片中饰演一位北京动物园的管理员,这段16秒钟的演出几成绝响。
 
 
 
刘宝瑞先生的一生,短短的53年,除了几张发黄的老照片,几十段宝贵的录音和电影《游园惊梦》中那惊鸿一瞥,其他的影像资料寥寥,甚至连骨灰都没有留下。
 
 
 
如今在北京朝阳陵园,只留下一个后人所立的衣冠冢供人瞻仰和祭奠。刘宝瑞堪称老一辈艺人中善使杂学的第一人,他的单口相声其实很多前辈和同行都说过,但正是到了他这有了成熟升华,有了重新的梳理,有了文本的变化。
 
47年了,距离刘宝瑞先生的离去已经47年。时间穿梭得飞快,但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曾留下无数欢笑在人间的相声大师。2015年的今天,在车上打开收音机,可能广播里正在放着刘先生的段子;回家打开电视,曲艺节目里根据刘先生《官场斗》改编的《刘罗锅别传》正在上演……数十年来,刘宝瑞的声音就这样被一代又一代的听众所喜爱着,他对艺术的执著和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先生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留给人间的,是无尽的欢笑和回忆。
文章来源:岳云鹏相声=http://www.datiegun.com/dys/yyp1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