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水污染保护条例及治理措施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6-08-04 10:12:47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2016年天津水污染保护条例及治理措施管理办法》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6-08-04 10:12:47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2016年天津水污染保护条例及治理措施管理办法。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的水。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如下是大铁棍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张鸣岐 《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昨日起正式施行。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规范水环境行政处罚,市环保局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包括《〈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用原则规定(试行)》及《常见水环境违法事实裁量基准(试行)》,于昨日同步实施。

  《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明确了“节水优先、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水污染防治基本原则,将与《天津市绿化条例》《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关于批准划定永久保护生态区域的决定》一同为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宜居之都,提供重要法治保障。

  两个配套文件将《条例》中的处罚条款进行了梳理,归纳细分出10类水环境违法情形,通过细分水环境违法事实及相应处罚档次,公平、公正区分裁量不同情形的同类水环境违法事实,防止发生“重责轻罚、轻责重罚、同案不同罚”等情况,为准确适用《条例》,全面推进《条例》实施奠定基础。

  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全文

  《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共十章,九十八条,明确了“节水优先、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水污染防治基本原则;明确禁止八类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行为。下文是法律快车的小编整理的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全文内容,欢迎阅读。

  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

  (2016年1月29日天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本市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流、湖泊、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市相关地方性法规。

  第三条 水污染防治应当以实现良好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注重节水、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对全市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区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清洁生产,合理规划城乡布局,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水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水污染防治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水污染防治项目的信贷支持。

  第六条 市和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保护和城镇排水、污水集中处理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保护和城镇排水、污水集中处理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农业、市容园林、交通运输、财政、科技、公安、海洋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第七条 本市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水环境质量逐年提高的目标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 鼓励支持水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水污染防治和节水技术、设备,实施水生态修复,鼓励支持海水淡化和再生水利用。

  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拓宽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渠道,并对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水污染共同防治

  第十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纳入全市环境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市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水环境状况和水污染防治要求,制定本区县水环境治理措施和实施方案。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本市地方标准;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本市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排放水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应当符合严于国家标准的本市地方标准;本市地方标准没有规定的,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排放重点水污染物的,应当符合总量控制指标。

  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水污染物的,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其主要污染物还应当符合相应水功能区的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第十三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本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组织拟定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计划,拟定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区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该区县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同时约谈该区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并向社会公布。

  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乡镇(街)、工业园区,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五条 本市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污染物种类、排放总量指标、排放方式等要求排放污染物。

  第十六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源的统一监督监测,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本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第十七条 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污染物排放管理责任制度,明确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排放重点水污染物的项目应当符合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的,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二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持水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不得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违法排放水污染物。

  水污染防治设施因异常情况影响处理效果或者停止运行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在十二小时内向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达标排放并按照国家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缴纳排污费。

  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水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实施审计监督。

  第二十二条 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河道设置排污口的,还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河道管理相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本单位排污情况自行监测,不具备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或者有资质的社会检测机构进行监测,并配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监督性监测。

  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监测数据,并建立监测数据档案,原始监测记录应当至少保存三年。

  第二十四 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重点排污单位,并将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及其排污许可的种类和数量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控设备联网的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的有效数据,可以作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和执法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公开排污信息、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被查处排污单位的违法行为及行政处罚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并记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第二十八条 禁止下列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行为:

  (一)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二)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

  (三)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四)在河流、湖泊、渠道、水库等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污染物;

  (五)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工业废水、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

  (六)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或者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七)通过雨水管道、暗管违法排放水污染物;

  (八)通过渗井、渗坑、灌注等方式违法向地下排放水污染物。

  第二十九条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的,不得恶化地下水水质。

  进行地下勘探、采矿、工程降排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设垃圾填埋场等可能干扰地下含水层的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

  第三十条 船舶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应当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船舶的残油、废油应当回收,禁止排入水体。

  禁止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

  第三十一条 海事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对所辖区内船舶污染水体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水污染违法行为有权进行举报。对查证属实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水环境保护相关监督管理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自觉履行水环境保护义务,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人人有责的观念,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

  第三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

  第三十四条 本市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在二级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区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划定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护栏围网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显的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禁止损毁、擅自移动前款规定的地理界标、护栏围网和警示标志。

  第三十六条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