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郑州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策

发布时间:2016-11-18 20:43:44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2016-2017年郑州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策》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6-11-18 20:43:44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2016-2017年郑州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策。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目前或是即将面临的一个共同的课题。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统计,在未来几十年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态势。以下是大铁棍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2016-2017年郑州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从年龄构成变动来看,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

  人口老龄化作为年龄结构变动的趋势主要是由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转变引起的。西欧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末如法国、大部分国家在20世纪初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之后,随着生育率的减退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现在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西方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及其特征

  中国随着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平均寿命的延长,21世纪初开始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今后随着低生育率的长期化,毋庸置疑中国最大的人口、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是人口老龄化。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 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

  二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三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四是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五是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现象显著。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六是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 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七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1000多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已达到71.4岁,比1990年增加2.85岁。造成人口老龄化趋势上升的主要原因还是人口寿命的增加。计划生育政策在实行初期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计划生育政策对老龄化的影响正逐渐减小,而“丁克家庭”的增多,即人们观念的变化让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人口老龄化从快速到加速再到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已经势不可挡。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不言而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里首先考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一是被抚养人口负担,特别是老龄化负担的增大,导致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发生变化,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从宏观上来看抚养老年人口的主要承担者是劳动力人口,其主要指标是劳动力对老年人口的总负担率。老年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总负担率密切相关,老年人口规模小,退休金和养老金支出倾向低,劳动力的负担相对较轻,反之则相反,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应该看到,中国今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老年负担系数不断上升,由2000年11.07%急速上升到2030年21.66%,仅30年间增大了近2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今后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扩大,老龄化负担的增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老年医疗保健费用、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需要提供社会福利、老年医疗以及老年福利设施等多种社会的服务。这样,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减少了生产部门的投资规模,加重了国民经济的负担。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个人消费是有影响的,这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一般而言,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因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使消费群体日益扩大,消费支出呈现逐渐上升倾向。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消费支出则呈现减少趋势,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了消费结构。从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来看,老龄者的家庭用品、保健费、医疗费以及交际费等支出的比例显著提高。但是,将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由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老龄者人均消费额随着衰老而减少,住宅、轿车、电视机以及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部门的需求量减少,这样,人口老龄化的消费减退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

  三是人口老龄化对于储蓄也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从而,减少了资本积累。对于个人来说,进入老年以后,由于收入的来源和数量的减少,会带来个人储蓄的减少。退休使个人收入大幅度降低,退休人员的购买力也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进一步降低,而提前退休将会使个人的收入与储蓄能力下降的幅度更大。中国老龄者的实际收入一贯较低,储蓄倾向也低,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总储蓄水平的降低。今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货膨胀显性化的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退休、退职人口的比例上升,老年阶层的储蓄倾向逐渐减弱,今后老年阶层的储蓄进一步呈现降低趋势。大量的老年者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储蓄不足,不得不依靠子女的照顾。从总体上看,不仅减少资本的积累和持续储蓄,使投资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社会扩大再生产。

  四是在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人口老龄化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由于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减少,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使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往往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经济发展。目前,西欧、北欧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大都面临这一问题,特别是西欧国家、日本由于劳动力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吸引外国劳动力来补充,这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的劳动力自1978年以来以3%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但1994年以后,由于产业结构的失衡、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实施导致新就业劳动力增长钝化,2020年以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化趋势。这种变化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变动产生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老年劳动力的反映不如年轻劳动力快,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偏多。在这些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伴随着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来不得不依靠老年劳动力。劳动力的生产性减退的同时,老年劳动力的体力逐渐衰退是明显的。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钝化通常起因于新生劳动力的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生产后备军的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下降使劳动力源泉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缓慢或者呈现负增长趋势。由于具有生产技能和革新能力的年轻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使企业的新制品开发和技术革新受到一定影响,劳动生产率逐渐低下,使经济技术的进步受到不利影响。总的来说,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在宏观和主导方面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策

  但是老年人口作为“次要劳动力”不是纯消费者,他们中间仍有一部分人从事经济活动,劳动经验和知识积累相对丰富,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技能,尊守劳动纪律,这会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经济发展。还应该看到,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包括老年人口在内的有劳动能力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今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医学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健康状况逐步改善,使老年劳动力对经济发展做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重新工作,使他们的经验和才能得到充分运用。因此,重视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变化,加快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合理开发利用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将成为减轻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重要任务。

  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的医疗卫生带来很多的重要影响。

  一是人口老龄化对参保人员社会结构和医疗保险基金来源的影响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问题值得注意。人口老龄化加快直接导致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进而引起参保人员收入、缴纳费用等的变化,将可能成为导致医疗保险基金出现险情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开始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现在,全国已有1亿多人参加了医疗保险。随着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老化,参保人员结构的老龄化日益加快并加速发展。1993年全国共有291万参保人员,其中退休人员23万,占参保人员7。9%。1998年,全国共有1879万参保人员,其中退休人员369万,占总数的19。6%。到了2002年,全国共有9401万参保人员,其中退休人员2475万,占参保人员总数的26。32%。可见参保人员的数量和比重都上升很快。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来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保基金没有历年的积累和存储。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规定,退休人员个人和单位均不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又没有外来的资金投入,只能是仅靠当期在职人员的缴纳的医疗保险基金来支出。随着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要保持医疗基金的收支平衡,保证医疗基金的安全运行,其难度会越来越大。对于在实行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时已经退休的所谓“老人”来看,他们所需要的医疗保险资金就形成了一笔越来越长期的“赤字”或“债务”。在没有其他可靠的渠道解决这些“老人”的医疗保险资金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将会造成医疗保险筹资与支出的矛盾加剧。

  二是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基金支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龄人口增多,不仅从人数增多上而且从疾病转型上,都将会扩大医疗费用支出。20世纪人类社会文明最大的进步就是疾病类型的转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在20世纪初,威胁人类健康或生命的主要疾病是急性病。到了20世纪后半期,威胁人类健康或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则是慢性病。在我国和世界各大国,造成人类死亡最前列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中风、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年龄的增长有很大关系。随着人类生存时间的延长,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呈增大的趋势。据1998年的调查,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全体人群的1。7倍,老年人均患有2~3种慢性病。在老年人口中患有心脑血管、代谢、精神、神经系统等慢性病的患病率达71.4%,有42%的老年人患有2种以上的疾病。据卫生部的调查结果,老年人的发病率比中青年人要高3~4倍,其住院率高2倍。人口老龄化在加快,老年人口在增加,平均预期寿命在延长,病痛在伴随着老年人,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医疗费用支出将成为社会的一大负担。

  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问题,虽然可以提出若干政策和对策,但是必须从根本制度上、从多方面进行研究,依我之见,就是要建立全民全程健康保险制度其中包括相对独立老年健康保险制度。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大部分早在50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我们不必有“恐老症”。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影响许多领域的重要趋势,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规划。

  1,尽早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它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执行的,适用于所有企业和劳动者,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其中社会统筹基金由企业缴费的一部分形成,职工个人账户基金由个人缴费的全部和企业缴费的一部分形成。

  二是企业年金基金。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补充养老保险是其中的一个层次。部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为每个参保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完全积累,实账运行。

  三是自愿的个人储蓄和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一般属于个人行为,通常不列在社会养老保险计算范围内。

  这三个方面在理论上把养老保险制度应有的再分配功能、储蓄功能与保险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个共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中。

  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顺利转变,为制度转换成本寻找积极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经迫在眉睫。由于国有资产的存量是政府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通过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会保障的转制成本,将“老人”和“中人”的空帐填实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关于这笔转制成本的估算,国内外专家的测算不尽相同。据世行1994年测算,大约2万亿元;另外,这个转制过程将经历30年,因此分摊到每一年大约只占GDP的3%左右。尤其是在2000年至2020年之间,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而总抚养率相对较低的时期,应当抓住这个黄金时段,增加积累,将空账填实,顺利完成转制的历史性任务。

  2、建立全覆盖的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按照人的生命周期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主要因为医疗保险制度过度市场化和本身经济收入拮据,看病太贵,无钱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至于农村,合作医疗未能普及,许多地方缺医少药,农村老人看病更难。

  要建立全覆盖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与总人口相比,现阶段的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老年人大多数都有慢性病,位于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眼及其附属器官疾病。身体机制的退行性改变以及疾病导致了老年期伤残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76、7%的60岁以上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听、语言、智力、肢体等功能方面的残疾,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6倍。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在农村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要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疾病和伤残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产物,通过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们压缩到生命最后的较短时期内,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龄化社会的期望。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素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3、要让老年人融入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的作用,并认识老年的价值,愉快安度晚年。

  健康寿命延长意味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将成为可能,总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会下降。我国实行性别、职业差异的退休年龄制,与那些预期寿命与我国同水准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普遍较低。从而两种现象不可避免:一是退休人口大量隐性就业;二是退休时工龄越长养老待遇往往也就越优。后一现象也就意味着求学时间越长退休时比同龄人的养老金会更低,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因此,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有利于老有所为,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能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鼓励和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传授、社会公益、社区服务和老年服务等活动。变隐性就业为显性就业,既不新增就业压力,又能客观反映我国从业人员结构及就业状况,实现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目标向提高总人口就业率目标的过渡。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开拓新的就业渠道。

  4,要尽快并认真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推广实施社会基本养老不仅在城市,即使在农村也日显其重要与紧迫。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还要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创造许多新的养老模式。以大连为例,就有机构养老、小型家庭养老院、日托养老、居家养老、管家养老、异地互动养老、合资养老等模式。有些取得了实效,将在全国推广。

  5、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推动老龄产业发展。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特色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我国地区间差异大,需求层次多,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社会化服务需求在增加。另外城市老人的消费潜力不可低估。

  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获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场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可见,经营老年产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还要树立和发扬尊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孝文化:赡养父母和老人,对父母和老人要和顺,要尊敬父母和老人,要精心对待父母老人的生活和疾病。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新的人口社会经济问题,是一种挑战,但并不可怕。西方的金融经济危机,不是人口老龄化惹的祸。人口老龄化不是经济发展的偃塞湖。全中国的老年人,全世界的老年人,一定会大有作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