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省新生儿出生率怎么算,出生率死亡率计算方法》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6-12-11 19:31:11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2017年吉林省新生儿出生率怎么算,出生率死亡率计算方法。从政策实施后生育群体的反应,特别是2015年的最新数据来看,我们的估算太过乐观了。按目前的数据来推断,2017年高峰期的出生人口将很难超过2000万。如下是大铁棍小编整理,欢迎阅读。如有变动,请以官网为准。
2017年吉林省新生儿出生率怎么算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其素质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也关系到全民族的未来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2014年,是吉林省贯彻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吉林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指标体系监测的重要之年。吉林省统计局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对《规划》在2014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监测与分析。
一、2014年度吉林省儿童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一)儿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优化
全省经济稳定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8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160元,比上年增加2968元,增长6.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17.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0780.1元,分别增长4.23%和12.04%;全省卫生医疗经费206.4亿元,增长13.71%;城镇恩格尔系数为26.1%,农村恩格尔系数为29.6%。社会经济环境继续优化,为儿童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人口低速增长,素质不断提高
2014年末,吉林省总人口为2752.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8.22万人,出生率为6.62‰;死亡人口17.1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0‰。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14年,其中女性8.93年。
二、2014年度吉林省儿童事业发展现状
(一)儿童与健康
1. 儿童免疫计划深入开展,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我省儿童免疫接种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建立了一系列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以及比较完善的免疫规划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体系。2014年,全省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肝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报告接种率分别达到99.99%、99.69%、99.64%、99.43%、99.78%、99.31%、99.5%、99.44%。各接种指标均达到99%以上,超过95%的规划目标。显示儿童计划免疫成绩显著,儿童体质明显增强。
2014年吉林省儿童疾病预防疫苗接种情况表
单位:%
疫苗种类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卡介苗接种率99.9099.9099.8799.99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99.4599.5099.6799.69
百白破疫苗接种率99.1298.7399.5999.64
含麻疹类疫苗接种率98.9498.8399.3999.43
乙肝疫苗接种率99.4899.3399.7499.78
甲肝疫苗接种率98.4798.7899.6199.31
乙脑疫苗接种率99.4898.5999.4599.50
流脑疫苗接种率99.3798.0899.3999.44
2.幼儿保健水平逐步提高,婴幼儿死亡率持续下降
随着优生优育政策的执行和婚前检查等措施的实施,我省婴儿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婴幼儿死亡率持续下降,确保规划目标实现。2014年全省低出生体重发生率2.21%,连续4年低于2.5%的控制目标;婴儿死亡率为4.68‰,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72个千分点;其中,城市婴儿死亡率为4.39‰,低于8‰的规划目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81个千分点;农村婴儿死亡率为5.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5个千分点。
全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71‰,低于9‰的规划目标,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7个千分点。其中,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23‰,下降0.92个千分点;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91‰,下降0.22个千分点。
出生率死亡率计算方法
3、儿童营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生存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婴儿健康和科学喂养的意识逐步提高,儿童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2014年,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62.05%,连续4年达到50%以上,达到国家标准;没有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高于1‰的县;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2.88%、0.08%和0.29%,均达到了规定目标。
(二)儿童与教育
1.学前教育稳步发展
2014年,我省设置幼儿园4039所,比上年增加231所,其中城市公办幼儿园数177所,农村公办幼儿园数628所;在园(班)幼儿46.2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增长4.5%。专任教师2.74万人,比上年增加0.25万人,增长10.0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2.50%,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
2.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断发展
2014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8.95%,比上年增加0.02个百分点,其中男生为98.98%,女生为98.92%;九年义务在校学生数189.1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其中男生为96%,女生为98%,均与上一年持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7.00%,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
3.特殊教育持续发展
2014年,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教育工作,全省有特殊教育学校47所, 教职工1768名,其中专任教师1418名;在校学生5403人,为广大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解决了就学困难。
(三)儿童与福利
稳步推进残疾儿童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残疾儿童医疗保障,提高残疾儿童医疗救助水平。使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受益面逐渐扩大,儿童救助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14年,全省开展残疾儿童康复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为70个;接受康复训练和服务的残疾儿童为3500人,比去年增加10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人数为2312人,比去年增加29人;儿童福利机构数28个,比去年增加10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52个,与上一年持平;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儿童福利范围进一步扩大,儿童福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四)儿童与环境
1.改善儿童生存生活环境
全省加大了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儿童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省绿化覆盖面积43430公顷,平均每万人拥有42公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84%,比上年提高了1.46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06%,与去年持平;农村集中供水受益人口比重继续保持100%。
2.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2014年,全省继续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全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维权宣传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防范能力,对遭受非法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较好地保障了儿童的合法权益。2014年全省家长学校数11282个,家长学校培训62万人次,有效地提升了儿童家长素质,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
基层组织逐步扩大,基层服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站)为1389个,社区中持有证书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人数2110人,儿童之家数为4585所。
有效地保障了儿童依法获得及时有效地法律援助和司法援助。2014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例为2.02%,比上一年下降了0.92个百分点。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全省儿童事业发展在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和法律保护等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经济社会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儿童事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有升高趋势
2014年,全省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以女孩为100)由2011年的102.68上升到了2014年的112.11;0-6岁人口为95.23万人,其中女性为44.86万人,占比47.11%;0-17岁人口为406.8万人,其中女性为195.79万人,占比48.13%。这反映出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鉴别胎儿性别、弃婴(主要为女婴)等行为在一些家庭中仍有发生。
(二)城乡妇幼保健事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全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卫生保健指标都呈现出城乡差异:城市和农村婴儿死亡率分别为4.39%和5.4%;城市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23%和6.91%;城市和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3.2%和32.13%,城市保健水平明显好于农村。
(三)义务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需进一步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1年的99%下降到97%,未达到《规划》99%的目标;残疾儿童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两指标校生数均有所减少,分别比上一年减少0.02万人和4.2万人。
四、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
全面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措施,改进完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措施,遏制出生人口性别偏高的趋势,使出生人口性别比走向合理。继续努力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进而降低婴儿出生缺陷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城乡差距的出现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需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为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儿童保健项目经费投入和政策性保障,促进儿童健康水平提高;加强对农村儿童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提高对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全省儿童事业发展水平。
(三)优化儿童的教育环境
加强义务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建设,优化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开展广泛的宣传,提高社会和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意识,增强全社会关心、爱护儿童的意识,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