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甘肃省服务业前景如何,服务业平均薪酬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6-12-14 21:11:19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2017年甘肃省服务业前景如何,服务业平均薪酬前景分析》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6-12-14 21:11:19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2017年甘肃省服务业前景如何,服务业平均薪酬前景分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支撑有力,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行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强,劳动者报酬水平大幅提高,服务业成为税收增长的源泉,服务业投资总额明显提高,吸引外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格局,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如下是大铁棍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2017年甘肃省服务业前景如何

  甘肃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增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促进我省“十三五”服务业加快发展,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服务业态不断拓展,产业融合不断深入,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一)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599.20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3341.01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9%,超过生产总值增幅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省GDP比重由2010年的38.7%增加至2015年的49.2%。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一、二、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14.5∶46.8∶387调整为2015年的14.1∶36.7∶49.2,第三产业占比增加近10个百分点。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0%左右,占GDP比重达到15%左右。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增长26.2%,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三)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第三产业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54万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8.08%,年均增长30.13%,超过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2015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656.81亿元,增长21.94%,超过第二产业投资,居三次产业之首。

  (四)吸纳就业能力凸显。“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作用持续增强。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等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占全部服务业从业人员的68.4%。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等战略,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广阔的资源整合平台和更积极的话语权,有利于推进服务业走出去全方位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集聚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了生活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行,有利于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减少金融风险,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第三产业占比,为服务业增长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四)三大平台支撑作用更加显现。以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的经济平台,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平台,对服务业即期增长和长远发展将起到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

  同时,我省服务业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不够,发展观念相对落后,制约了服务业的较快发展;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新兴服务业增长缓慢、服务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使服务业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不适应群众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仍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行业为主,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服务业消费环境亟待改善;新兴服务业统计制度尚不健全,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必须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进全省服务业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省情,坚持市场主导、消费引领、创新驱动、多元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以促进转型升级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导向,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引擎,全面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为经济新常态下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以及内容创新引领服务业发展,推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鼓励服务业领域大众创业,推动服务业企业实现创新创业发展,实现服务业转型升级,使服务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坚实平台。

  (二)坚持协调发展。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区域特色优势,加强区域间分工合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区等落后偏远地区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实现服务业协调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加快转变服务业资源利用方式,完善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全面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加快引进优秀的服务业企业和项目、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优秀人才与资金。加强与周边地区服务业的融合与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我省服务业在丝绸之路甘肃段建设中的显著作用。

  (五)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服务业发展过程,鼓励全民参与,为大众参与服务业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和资源。切实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实现服务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利用服务业发展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和就业问题,不断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要把服务业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总体规模不断提高。预计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预计2020年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到“十三五”末,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较“十二五”末提升6个百分点以上。

  (二)发展水平不断上升。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满足市场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以特色优势产业和消费类产品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活性服务业服务的领域和质量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传输、创意设计等新型服务业态加速发展。

  (四)载体建设不断完善。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和龙头骨干企业,重点规划一批主体功能齐全、辐射带动作用强、示范推动能力突出的服务业示范园区,点面结合,有序推动服务业载体建设完善发展。

  (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推行个性化定制、众筹等服务业模式;创新服务业态,鼓励创意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不断发展;创新服务业产品和项目,进一步丰富服务业内容。

  第三章 重点领域和任务

  顺应服务业发展新态势,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快培育交通运输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商贸流通服务、文化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等重点产业,提升服务业综合实力。促进现代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服务业发展先机。坚持民生导向,进一步发展保健养生服务、“三农”服务、体育服务等行业,促进服务业统筹发展。

  一、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增强服务业综合实力

  (一)交通运输服务。优化配置公铁水航各类运输资源,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运输服务。提升货物运输服务水平,形成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货运物流系统。提升旅客运输服务水平,形成统筹城乡、衔接紧密的客运服务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和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构建完善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快递服务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国际货物运输的速度和效率,健全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农村物流网络。进一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联程联运”,实现跨境客运正班化、城际客运快速化、城乡客运均等化、旅游客运品质化、中转换乘便捷化。

  (二)现代物流服务。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发挥河西走廊的战略通道优势、与中亚西亚联系密切的人文优势,强化丝路沿线重要城市资源禀赋和区位功能的特殊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和兰州、天水、武威三大陆港建设,推进铁陆航多式联运,构建“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现代物流发展格局,打造空港物流园区和陆路货物集散中心,形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中枢和纽带。加快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庆阳综合物流保税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兰州国际港务区建设,发挥兰州的区位优势,以兰州国际港务区铁路综合货场为主要载体,建立多式联运监管场所,打造国际港务区信息化平台。加大物流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现代物流业。到2020年,各市重点扶持培育3—5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全省培育形成2—3家面向中亚和西部地区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区域性物流企业。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基本形成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

  (三)商贸流通服务。积极推进商贸服务业分工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着力扩大商贸服务业市场的有效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有机餐饮、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引进战略投资、知名企业和先进业态,发展特色商圈。通过网络团购、微博打折、微信促销、刷二维码等新型营销方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鼓励发展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中央厨房、集体配送单位等支持传统餐饮业升级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名品、名店、名牌”战略,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商业街的提档升级步伐,培育商贸龙头企业,拓展商贸服务领域,延伸商贸服务外延,提升商贸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乡村商贸市场建设工程,支持批发、零售骨干企业向乡村发展,活跃城乡消费。加快发展快递物流,扩大快递网络覆盖面,提升快递末端投递、快递行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四)文化服务。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统筹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和利用等工作,保护好文物“祖业”,推动好文化事业,发展好文化产业,加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到2020年,建设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服务业平均薪酬前景分析

  (五)旅游服务。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景区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高起点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增强优势品牌国际影响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建设大景区、名城名镇和少数民族特色城镇,优化旅游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配套功能,完善体制机制,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强省。创新发展“互联网+旅游”,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民族、自然等资源,大力发展古色、绿色、红色、特色等彩色旅游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和农家乐,加快培育自驾、低空、户外、徒步等新型旅游业态。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对接、合作,共同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兰州、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平凉、天水、甘南、临夏等形成西部游重要节点和建设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旅游商品购物店和购物街,引导鼓励旅游商品在线销售,加快建设兰州、敦煌国际口岸旅游商品退(免)税店。加快20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50个特色景区建设步伐,构建“235”布局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体系。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六)金融服务。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民生金融、融资租赁、第三方支付、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等金融新业态。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壮大融资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切实提高担保能力,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公司。进一步推进保险信用市场稳步发展,大力开发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要的保险产品。围绕直接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利用互联网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业平台,努力争取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到2020年,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实现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一)现代信息服务。加强信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重点建设企业生产经营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决策信息服务体系和公众生活信息服务体系。同时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到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25%。培育15家效益突出、收入过10亿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建成一批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信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二)科技服务。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统筹科技资源,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能力较强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实施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工程,重点建设“一个市场、一个中心、五大平台”,开展研究发展、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具备条件的科技服务事业单位转制,开展市场化经营。完善科技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将科技服务内容及其职称技术纳入全省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加快科技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服务机构牵头组建以技术、专利、标准为纽带,面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服务联盟。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争取我省新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0家左右,国家级中心6—8家;争取新建25家左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家国家级中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突破2%,基本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体系。

  (三)会展服务。着力培育会展服务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搭建对外合作平台。依托兰洽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临夏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展销会等平台,积极发展会展和节会经济,推动会展服务业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建立健全会展评价体系,促进会展质量提升。加强与国际会展业合作,加强与国际国内会展中心城市交流。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区位优势,推动兰州、敦煌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展览城市,推进天水、酒泉、张掖、临夏等市州成为甘肃展览业发展重点城市,增强集聚效应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推动品牌会展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中西亚、中东欧地区办展。

  (四)电子商务服务。以“互联网+”为主导模式,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中东部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利用苏宁云商、兰州三维商城、甘肃电商谷等省内外电商平台和企业,搭建行业电子商务联盟和移动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共同发展。推动商务服务多元化发展,依托甘肃外经贸服务网络平台与中西亚、中东欧国家开展电子商务,建立我省向西开放项目及贸易数据库,利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中国—中亚西亚综合类商品进出口电子交易平台,开展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汽车机电、轻工纺织、电子机械、软件通讯、农副产品、中(藏)药材、清真食品、穆斯林生活日用品等网上贸易和跨境跨界快递直邮服务,建成跨境电子商务枢纽。积极整合服务市场,拓宽服务范围,以点带面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批区域布局合理、功能设置科学的电子商务园区(基地),新增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3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5家,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0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5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5%,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以上。

  (五)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完善支撑体系。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环境,培育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形成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协调发展的格局。重点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和知识产权培训服务等领域,建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到2020年,培育建设5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6—8家国内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机构,建设甘肃省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与科技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和产值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六)文化创意服务。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生产性服务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动漫游戏、手机内容、网络出版等数字化生活性创意产业。加强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动漫游戏、网络音乐娱乐等数字化文化消费。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意园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创意龙头企业,基本形成功能齐全、支撑力强的创意服务体系。

  (七)节能环保服务。培育节能环保市场,营造市场环境,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程度。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生态效率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环境保险理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等环境咨询服务。探索发展环保服务业,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面推行绿色信贷,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展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服务、碳核查、碳交易、碳金融、碳资产管理服务、第三方认证服务等节能环保服务。力争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保持年均16%以上的增速,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形成5—6个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八)中介服务。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的创新,加快发展咨询评估、专利权转让、代理、策划、广告、典当、租赁、培训、劳务中介、会计、审计、税务等中介服务组织和法律、公证、司法鉴定等服务组织,积极发展人才、劳动力、仲裁等市场中介组织,积极为生产领域服务。鼓励各类中介机构采取合伙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改组改造,健全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业协会。坚持诚信原则,加强自我约束和行业监管,确立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行业管理体制,为社会提供高品质、多样化服务。同时,主动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促进工程、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支持知名品牌的中介服务机构。

  三、坚持民生导向,推进服务业统筹发展

  (一)保健养生服务。不断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居家养老、虚拟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统筹发展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认真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50号),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健康保险、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探索政府投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医养融合发展模式,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发展特色保健养生产业,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促进以老年健康服务、老年文化娱乐、老年体育健身、老年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健康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截至2020年底,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省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5张,新建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3个。

  (二)“三农”服务。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机械等生产性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科技、金融、信息、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加工企业集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效对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服务业。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集贸市场改造提升、县乡便民市场、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社等城乡集贸市场项目,加快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农村消费品销售网络。到2020年全省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

  (三)体育服务。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培育体育运动市场。加快“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支持兰州、白银、陇东、临夏及河西五市建立综合性冬季体育活动中心。加快嘉峪关、酒泉、张掖滑翔基地建设,发展航空体育运动。提升玛曲格萨尔赛马、阿克塞哈萨克式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规模和水平,精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武术节会、赛马节会、拔河节会、民族摔跤节会等。积极开展中国龙舟公开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国际传统射箭锦标赛等体育赛事。积极挖掘、整理和推广民间民俗体育,支持和培育藏族押加、东乡族拔棍、保安族腰刀、裕固族顶杠子、哈萨克族摔跤等特色民族体育项目,推动全省民族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便民设施,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发展体育竞赛业和中介服务业,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形成规范有序的健身娱乐、运动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销售、体育中介、体育彩票产业市场体系。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重点实施嘉峪关低空运动俱乐部、体育产业园等项目。同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打造2—3个面向中西亚国家的体育赛事,通过赛事活动促进产业发展和文化体育交流。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一)建立考核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落实责任机制。加大对主要指标和任务的落实工作,将约束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测评工作,加强建设规划指标统计工作,切实强化规划目标落实情况的监督功能。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市州政府要高度重视规划实施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政策配套和统筹协调,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监督,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三)完善统计制度。完善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及其重点领域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部门间名录库和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建立服务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加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二、加大政策扶持

  (一)完善财税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利用现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和引导基金等相关资金,加大对服务业发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业态的投入,支持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服务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对孵化器类企业的支持,简化登记、注册程序,加强对此类企业的补贴,并按国家政策减免税收。

  (二)增加财政投入。充分发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各市州要建立一定规模的服务业引导资金,并随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扩大规模。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资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多种财政资金,加大对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

  三、优化市场环境

  (一)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体制机制,减少对现代服务业投资者的管制环节,简化各种申办、审批手续。建立公开透明、分门别类、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尤其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加强各项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二)完善现代投资体系。积极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鼓励地方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加快发展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担保公司。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授信额度,创新开发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支持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融资。

  (三)扩大开放合作。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开放促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主动承接国际、国内服务外包和产业转移。深入实施“13685”战略,构建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的向西开放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重点的文化交流合作战略平台,以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为重点的经济贸易合作战略平台。

  四、加强人才培养

  (一)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吸引服务业人才集聚,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出台有关配套政策,从省外甚至国外引进和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提高我省服务业管理水平。政府和企业完善科技服务业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职业资格制度,给予优秀人才配套的奖励,减少人才流失。

  (二)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挖掘省内优秀人才,引进省外优秀人才。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通过多种手段引导人才向服务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行业聚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特别是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人才再培训、再教育,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园区等建立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的,地方政府要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五、全面深化改革

  (一)深化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步伐,将营利性或企业化管理的服务型事业单位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企业,非营利性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面向市场提供服务。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部分公益服务事业领域的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的社会化,通过市场统一整合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健全市场体系。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大力培育中介组织,鼓励专业化市场中介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壮大技术交易市场,加强交易平台建设,完善交易体系。

  (三)发展民营经济。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力度,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机制,鼓励民营资本依法依规进入更多国资领域。建立健全贷款、担保和风险投资体系,扩大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完善民营经济行政审批制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六、推进载体建设

  (一)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学习,在行业中形成模范作用,带动行业整体提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引导国有资本从产能过剩行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

  (二)推动示范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出台服务业示范区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建设一批布局集中、功能完备、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示范区。整合兰州、白银相关政策和资源,发挥现有各类园区作用,加强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推进新技术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把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成我省创新驱动引擎和向西开放重要平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加快张掖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