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省服务业前景如何,服务业平均薪酬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6-12-14 21:14:40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2017年青海省服务业前景如何,服务业平均薪酬前景分析》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6-12-14 21:14:4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2017年青海省服务业前景如何,服务业平均薪酬前景分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支撑有力,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行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强,劳动者报酬水平大幅提高,服务业成为税收增长的源泉,服务业投资总额明显提高,吸引外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格局,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如下是大铁棍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2017年青海省服务业前景如何

  青海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2.3%,比“十五”提高2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70.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4.9%。按2005年价格计算,为381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349亿元的目标。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服务功能得到加强;信息、金融、商务服务、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7%、15.7%、20.8%、29%。

  3.就业贡献显著增强

  2010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116.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5.6%;五年新增就业18.13万人,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60%,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服务业总量小,整体水平较低,技术层次不高,经营方式粗放。二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占比低,升级转型、优化结构任务艰巨。三是地区发展差距明显,西宁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0.1%,玉树州的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4%。

  第二章  发展环境

  一、有利因素

  1.政策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全面发展

  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发布了《青海省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加快藏区发展政策的实施,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青海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10年西宁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将为我省服务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经济环境有利于服务业深化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8—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和谐发展。国家将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环境,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我省“四个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有效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产业加快转型、城镇化全面推进。这将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产业转移有利于服务业跨越发展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贯彻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工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承接省外生产力要素转移能力增强,有利于加速服务业结构调整,资金和人才引进。承接工业产业转移将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承接服务业产业转移将直接推动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

  4.城镇化和园区建设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发展

  随着我省城镇化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特别是在东部城市群、海西城乡一体化建设,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海东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带动下,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服务需求,服务业发展的集聚环境逐步形成。

  5.消费升级有利于服务业优化发展

  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我省城乡统筹试点的深化、县域经济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推进、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传统服务业升级提出迫切要求,为新型服务业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消费需求基础。

  二、不利因素

  1.自然条件恶劣

  青海地处西北内陆,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季节差异大,幅员辽阔,居住分散,发展服务业成本高、困难大。

  2.发展基础薄弱

  城镇空间结构松散,城镇化水平低,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开放意识比较薄弱,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3.产业链不完整

  我省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于经济发展,相当多的服务业态处于刚刚起步或仍为空白,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与一、二产业融合协调发展能力差。

  4.体制机制不健全

  服务业涉及部门多,缺乏统筹协调管理机构。相关政策不到位,尚未形成激励企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吸引资金投入、规范行业监管等服务业发展机制。部分行业垄断性强,市场竞争不充分。事业单位部门分割严重、经营不灵活。

  第三章  发展方式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新期待,以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统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促进全省服务业总量增加、结构优化、领域拓宽、功能增强、水平提高,积极适应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总量扩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0亿。

  ———速度加快。服务业年均增长14%,比“十一五”提高两个百分点。

  ———水平提升。服务业新领域得到拓展,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作用明显,生活性服务业对居民消费需求满意度显著增强。

  ———发展协调。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西宁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次中心城镇服务业加快发展,农牧区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就业增加。到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0%,成为对就业贡献最大的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

  三、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促进服务业与一产、二产的深度融合,根据产业基础确定重点领域,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服务业。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相结合。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运用现代服务业态改造提升生活服务业,推进繁荣发展,支撑民生改善。

  ———坚持集聚发展与扩大覆盖相结合。引导服务业向功能性或专业性园区集聚,以集聚区为核心,完善网络节点,扩大城乡覆盖面。

  ———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关键领域和基础环节为重点,加强引领,夯实基础,全面推进服务业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运作相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规范行业管理,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创建服务品牌。

  第四章  战略路径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着力将服务业由内置式、交错式、粗放式、事业式、分割式向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服务功能,促进服务业专精强大。

  二、明确发展重点领域

  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务、信息与中介、商贸餐饮、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商务会展等十大产业。集中有限资源,实施重点突破,通过十大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健全服务产业体系框架,带动整个服务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推动综合改革试点

  以实施西宁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通过规划引导、机制创新、产业集聚、开放带动、人才支撑、政策扶持,加大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空间布局调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强的集聚区,为全省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试验示范。

  四、强化外引内联工作

  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的服务业态、服务理念和服务机构,推进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强省内资源整合,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合作等方式扩大规模。

  五、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积极引进高端服务人才,重点引进创意、规划和设计专业人才。加快人才培养,依托省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服务业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每年选派优秀服务业管理人才,到发达地区进修学习,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业人才。

  六、推进服务品牌建设

  积极推进服务领域品牌化战略。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培育发展知名品牌,鼓励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争创全省和全国知名品牌,扶持老字号企业发展。逐渐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五章  发展布局

  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构建“一核、两圈、三区、多支点”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明确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一核:以西宁市为全省服务业的核心增长极,以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重点,充分发挥其综合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省服务业发展。

  两圈:一圈围绕东部城市群内大通、湟中、湟源、平安、乐都、互助、民和等重点城镇发展综合性服务业;另一圈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格尔木、德令哈、乌兰、都兰等重点城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逐步将格尔木建设为全省服务业第二发展极。

  三区:结合全省海东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海北州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海西州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建设,构建三个服务业主体功能区,即海东现代农业生产服务、环湖地区生态畜牧业服务、海西统筹城乡服务功能区。

  多支点:以州府县城所在地为节点,重点加强生活型服务供给,支撑民生改善,辐射和覆盖全省城乡。以工业园区、重点资源开发地为重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旅游景区开发为抓手,形成一批新的现代生活服务业增长点。

  二、加快推进产业集聚

  结合城市功能区规划和重点园区建设,开拓建设不同的服务集聚功能区,促进服务产业链延伸,提高服务水平。

  ———金融集聚区。依托西宁中央商务区和总部基地建设,加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力度,逐步形成金融服务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重点建设青海朝阳、格尔木、德令哈、平安四大物流园区和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物流中心,完善仓储、配送等体系。

  ———科技服务集聚区。依托教育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集中布局建设科技服务集聚区,重点建设技术推广、共性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软件设计等服务平台。

  ———循环经济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建设各类生产性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

  ———商务商业集聚区。建设水井巷中央商务区,逐步发展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示范区。依托青洽会、国际藏毯节和清真食品博览会,改扩建西宁市城南会展中心。建设火车站商业区和海湖购物广场。

  ———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整合现有的文化传媒资源,逐步建成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特色农畜产品商贸集聚区。重点建设青藏高原农产品批发市场、东部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环湖地区高端畜产品专业市场。

  

  服务业平均薪酬前景分析

  三、合理统筹城乡服务

  依托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州府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市服务功能向农牧区延伸。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生活物资的供应和配送体系建设。

  加快农牧区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农产品检测认证、测土配方、动物防疫和病虫害防治等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生产资料统供,完善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培育一批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切实解决农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继续建设和完善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牧民就业全员技能培训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劳务经济。

  第六章  主要任务

  一、金融

  改善金融环境,完善金融政策,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金融招商,引进金融资源;发展培育金融服务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增强网点建设,提高金融要素集聚水平和配置能力,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撑力和渗透力。到“十二五”末,力争全省上市公司达到18家;首发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累计达到400亿元以上;债券融资额150亿元以上;各类基金私募资本达到160亿元。

  银行。以扩大银行业服务网络覆盖面为重点,增强网点建设,推进银行金融机构将营业网点延伸到主要县城,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银行在西宁市设立营业机构,发展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支撑,加快商业担保、企业互助担保和个人担保等担保体系建设,创新担保产品,扩充担保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组建各类商业性担保、互助性融资担保机构和融资租赁公司。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以及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健全政策性担保制度,提高地方融资平台规模和风险承担能力。积极组建青海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专营贷款公司和信用合作组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证券。大力推进发展股票、债券、期货等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搭建区域性资本市场平台,把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纳入规范化渠道,建立省级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引进和培育证券、期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大中型企业按行业建立产业战略基金,引导民营投资公司和贷款公司发展私募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完善风险投资资金的撤出渠道,健全监管机制。进一步扩大地方债券、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广泛聚集和吸引社会资金,规范和发展信托、租赁、基金、理财、财务管理、资金结算、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促进省内民间资本投资和发展。

  保险。健全保险组织体系,支持各类保险公司到青海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发展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等险种,大力支持保险代理、经纪、公估等中介机构发展。进一步扩大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的试点范围。积极拓展保险领域,开展农牧区保险保费财政补贴试点,丰富保险产品。选择收益稳定的大型项目,运用保险基金进行投资。

  二、物流

  按照一体化、大网络的思路,构建和完善全省的物流网络体系,大力推进物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积极培育引进现代物流企业,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物流运营和管理水平。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主要县城和乡镇的物流体系,培育10家骨干物流企业。

  物流体系建设。着力改造提升国省干道和兰青、青藏铁路物流通道,推进航空物流发展,逐步形成全省的物流框架体系,扩大物流网络覆盖面。围绕东部、柴达木、环湖、三江源四大物流区域,建设全省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节点的体系。把西宁打造为全省物资集散中心和连接中东部物流系统接入点;把格尔木建设成连接西藏、新疆和全省重要大宗工业品集散地。重点建设青海朝阳、格尔木、平安、德令哈四大物流园区,力争建成14个物流中心,启动建设26个物流节点。在青海朝阳物流园区和平安临空综合经济区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保税监管示范区,健全保税物流监管体系。

  公共仓储和终端配送。完善各个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的公共仓储设施建设,根据各地流通产品,分类建设农产品保鲜库、冷库、温湿控仓库、散货仓库等不同类型的仓储设施。在大中型物流园区内发展集仓储、包装、组装、整合运输、检验、结算、配送安装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仓储,有效降低企业储运成本。健全各物流点的终端配送体系,以仓储配送为主要模式,鼓励发展专业配送中心;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配送范围,将物流末端延伸至乡镇及村一级;加快西宁市同城快递业务发展。

  第三方物流。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提高物流水平和效率,以联合经营为主要方式,积极发展专业物流集成经营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大中型专业物流企业,快速提升全省物流运输水平。积极推进本地中小型物流企业联合、兼并或重组,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承运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发展第三方物流联盟。加强协会统一指导。逐步完善货物集运、物流设计、报关代理、运费谈判和结算、组装卸运等功能,提升第三方物流现代化水平。

  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物流设施和设备;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选择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建立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专业商品配送中心联结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全省范围内铁路和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建立货物运输交易、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自动化等物流系统,基本实现物流信息化,为实现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奠定基础。

  三、科技服务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增强科技实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到2015年,综合科技实力达到西部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

  研发创新体系。依托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教育园区,组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联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开发、新材料生产、高端装备制造、特色生物产业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引导社会资金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形成企业主导、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机制。

  技术推广体系。支持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机构发展,逐步建立覆盖我省主要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促进技术市场升级,强化省级技术市场建设,推进民营专业技术交易。引导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建设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整合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科技信息查询、公共实验室、检验检测、技术支持、工艺设计等公共技术服务。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大型企业集团的试验平台、技术中心、检测中心或生产线,建立中试基地、中试车间及中试生产线。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积极开展专利技术的申报和登记。支持技术标准的制订与推广,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强化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工程咨询。大力开展规划咨询、评估咨询、可行性研究、项目申请、资金申请、招投标代理、工程设计、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工程后评价等工程咨询服务。推进工程咨询单位体制机制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对工程咨询的指导和协调,完善行业自律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得力的工程咨询市场。加强工程咨询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复合型人才、专业执业人才。

  地质勘查。加快矿产资源勘查步伐,全面实现“358”地勘工程目标。以祁连山、柴北缘、东昆仑和三江北段等重要成矿区带为主战场,以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钾盐、天然气水合物等紧缺优势矿种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勘查、摸清家底,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建设国家级冻土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试验基地。安排使用好青海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专项资金、中央地勘基金,积极引进省外地勘力量,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地质勘查,形成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探索建立和完善地质勘查开发利用工程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基础测绘工作。

  节能和环保服务。围绕构建“两型”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咨询、工业废弃物排放、水污染防治、大气质量监管、能源审计、节能评估、节能体系认证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服务。建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制度和节能环保指标体系、监测体系。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推进政府环境服务外包。加强重点企业节能、民用建筑节能、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污染防治、环保设施运营监督管理。

  四、信息与中介

  信息传输建设。构建全省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省、州(地、市)、县干线网络,继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加快宽带移动通信和无线接入能力建设与推广应用。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开展智能传感网应用示范,统筹建设“宽带青海”、“光网城市”,全面打造更先进、更智能、更绿色的新一代通讯网络。到2015年,实现城市家庭和政府企业用户光网的全覆盖,在农村地区,力争达到行政村基本通光缆,发达乡镇光纤入户。

  城市信息化。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逐步建立城市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加强社区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开展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以街道社区为基本单位,着力推进城市智能化小区建设,推进融合政务、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娱乐等为一体的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市IC卡的应用从公交领域向基础设施缴费、小额消费等领域扩展。

  工业信息化。推动全省各类企业管理信息化、工艺流程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物流销售网络化。积极引导扶持中小型企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营销手段,提高企业管控一体化水平。整合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和专业信息平台,将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示范园区。

  服务信息化。积极扶持和发展软件产业和咨询服务业,大力支持工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特色应用软件的开发。引导扶持建立信息化咨询服务企业,为传统行业提供咨询、设计、监理、技术外包等中介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外包和网络平台等项服务。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网上交易、网上招商、网上咨询等现代化贸易手段,鼓励零售、租赁、信息咨询等行业网络化经营。

  农牧业信息化。逐步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牧业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推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培育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发布为一体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为“三农”服务功能,实现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信息的网上发布,促进农畜产品网上交易和科技、市场信息网上查询。加强农牧民信息员培训,加快乡(镇)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就近及时地为当地农牧民群众服务。

  商务中介。着力发展财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律师、仲裁、公证等法律类,企业管理、项目管理、资金运作等咨询管理类,信托、风险投资、证券、理财等金融类,广告设计、品牌营销等设计代理类中介服务。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执业,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整合引进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中介服务质量。

  五、商贸餐饮

  商贸流通。继续加大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城市商业圈建设,加快县城传统商业改造,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区县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三级商贸服务网络,积极引进和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超市、折扣店、连锁店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高档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集聚区建设步伐,扩大城市24小时便利店覆盖面。主要县城和城镇以完善生活和生产资料供给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规范化的集贸市场,实施农牧区“万村千乡”、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等工程,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尽快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推进市场监测和应急调控体系建设,及时应对市场异常波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加强粮食市场建设,搞好粮食储备,保障粮食供给。

  餐饮娱乐。发展多形式、多层次餐饮娱乐,逐步提高服务等级,提升整体形象。加强县级城镇接待能力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服务企业,加快城市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建设。加强卫生、食品安全监管,倡导健康饮食。重点旅游县城发展特色民族宾馆、乡村旅馆、汽车旅馆、露营等新型住宿业态。引导特色民族餐饮向高层次和连锁化方向发展;在西宁和重点旅游县城建设特色餐饮街区。积极鼓励以连锁经营为模式的特色餐饮的输出。建立住宿餐饮娱乐信息平台。

  六、房地产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在宜居、舒适、绿色、节能、环保的前提下,统筹环境、土地、水资源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合理划分功能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扩大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重点城镇房地产开发规模。大力推广应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全面提高住宅质量。推进旧城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农牧区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加快建立房地产拍卖和交易市场,培育住房租赁市场,进一步活跃和规范住房二级市场。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提高商品房质量,加强预售资金监管,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加大物业企业培育力度,规范和加强物业市场和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到2015年,新建商品房2500万m2,其中商品住宅2250万m2。

  七、旅游

  着力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品牌。以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为中心,提升“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服务水平,完善市场、服务、管理和政策法规四大体系。突出重点,着力打造青海湖、塔尔寺、金银滩———原子城、中国(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高原旅游名省和新兴的国际型、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以“一圈三线”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加快青海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海南贵德高原旅游示范区建设,抓住玉树灾后重建机遇,打造藏区深度旅游新亮点,培育自驾车旅游新增长极。积极申报新的国家A级景区、国家休闲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支持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促进跨区合作,丰富旅游发展内涵,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加快交通、通信、电力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重点景区建设,全力提升旅游业发展保障水平。到201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八、文化体育

  以提高综合文化实力为目标,开发高品位特色文化产品。深入发掘和展现中华昆仑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精髓。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演艺业,打造特色精品剧目。建设青藏影视城,发展影视外景拍摄、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民族语动漫,促进具有民族特色图书、音像制品出版发行,培育壮大民族出版业。以唐卡、藏毯、昆仑玉雕为龙头,做精做强特色工艺美术产业。集中建设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产业园、玉树康巴文化风情园、昆仑神话园等文化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20个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大型文化骨干企业。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杯攀岩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国际赛事及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为依托,积极发展竞赛观赏、高原训练、运动体验、健身休闲等产业。增加环湖赛体育彩票发行量,增强体育产业发展能力。

  九、社区服务

  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重点发展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等,满足家庭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业态,满足家庭特色需求。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服务企业,培育服务市场。推进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服务行为,维护家庭消费权益。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发展面向农村尤其是中心城镇的社会服务。

  十、商务会展

  结合“夏都”旅游品牌建设,加强以西宁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经营企业联盟发展,建立协会统一管理资源分配、交易,制定标准,提高行业整体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支持贵德、大通、平安等西宁周边县城充分利用溢出效应承接发展。完善会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会展承办能力和服务水平,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会展营运商,积极培育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品牌展会,将青洽会、国际藏毯节和清真食品博览会创办成全国和国际知名展会,实现会展业快速发展。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推进理念创新

  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握服务业发展规律,加强服务理念创新。整合服务资源,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服务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加快标准化进程,形成质量水平提高机制和新业务发展机制。加强投融资模式创新,加强人才引进、培养、考核、使用机制创新,形成人才激励机制,努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成功之路。

  二、落实目标责任

  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青海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将服务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服务业发展机制。

  三、加强规划引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省“十二五”服务业专项规划,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十大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我省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实施规划评估工作,督促检查规划实施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增强规划对全省服务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四、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投入机制。积极拓展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扩大服务业合作和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信贷规模。鼓励服务企业通过上市、联合债券等方式积极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BOT等项目融资,促进大型服务项目建设。

  完善价格机制。根据服务产品的公共性、公益性、垄断性和各行业特点确定相应的定价原则、定价模式、价格结构模式、价格管制办法和激励机制,完善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格机制。

  建立认证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业信用评级、质量认证、服务等级认证、上市审计推介、综合服务认证等评估认证体系,大力推广国际国内广泛采用的评估认证标准,加强咨询、金融、财务等专业资质认证,使通过认证的企业在开展服务、参与服务招投标、融资上市等过程中获得优先权。

  五、加强政策扶持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完善我省服务业政策。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服务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免征、减征和抵扣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科研开发费用加计抵扣等优惠政策,贯彻落实针对服务企业的就业补贴政策,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建立服务分包一次性缴纳营业税政策,避免服务行业重复缴纳营业税。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各级政府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统筹安排服务业发展用地,确保服务业用地指标。完善价格、收费等政策,通过价格调整、政府补贴等途径逐步实现服务业水电气价格与工业同价。

  六、规范行业管理

  规范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对特定服务行业严格从业资质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巡查制度、服务承诺制度,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大对违法违规、服务欺诈等行为的整治力度,促进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加强在标准化、行业管理、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指导。

  七、设立引导资金

  设立全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省财政预算,统筹安排,有条件的地市也要在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额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市场前景看好的新兴服务行业和关键服务领域。

  八、强化基础工作

  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快建立服务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完善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强化对服务业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加强法制建设,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纳入法律法规。

  第八章  规划实施

  为推动本规划的顺利实施,省级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对规划实施进行跟踪分析,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明确实施责任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完善考核体系和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地区,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

  二、强化政策落实

  围绕《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加快藏区发展等各项政策,促进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加强规划衔接

  研究和把握国家政策,主动跟进,突出重点,积极汇报和衔接,争取国家加大支持。

  四、重视监测评估

  加强规划项目的管理工作,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跟踪分析。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