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变外贸尾单,垃圾车太平间旧衣变成外贸尾单

发布时间:2017-01-14 10:45:51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洋垃圾变外贸尾单,垃圾车太平间旧衣变成外贸尾单》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7-01-14 10:45:51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洋垃圾变外贸尾单,垃圾车太平间旧衣变成外贸尾单,一起来看看。

  你有没买过号称“外贸尾单”或“出口转内销”的衣服?

  近日有媒体暗访发现,广东碣石洋垃圾产业长盛不衰,走私来的旧衣服再次“翻新”,以名牌“外贸尾单”在网上翻倍售卖。知情人士透露,不少洋垃圾来自国外停尸房及废品站,有的从尸身上扒下,还带血……

  这段暗访视频中,一位旧衣服行业从业者亲口说道:“带血的(衣物),人家用洗衣机洗一下就行了,有的从死人身上脱下来的…。”当记者问及是否消毒时,一位从业者笑道,“消个屁,消毒”。

  在多数人对此表示愤慨和恶心的同时,也有人感到匪夷所思,“真有旧衣是从停尸房收的?” 若果真如此,没有人对该事件负责吗?


  来自停尸房、殡仪馆、废品站的洋垃圾

  “洋垃圾”是指我国明令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废矿渣、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工业废物,以及旧服装、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

  “洋垃圾”服装产业在我国并不是新鲜事,从可检索到的报道时间来看,这一产业在国内至少已有18年历史,而且并不局限在某一地区。

  最早的公开报道是,1999年北京查获14包约1.5万件国外进口的旧服装。时隔两年,在郑州市的一些市场上,又出现公开销售的洋垃圾,该商铺生意十分红火,女老板称这些都是日本服装,因是旧衣服才便宜处理。

  2002年,在重庆万州两个服装店查获了数百件来自日韩的洋服装。其中一件羽绒服上,斑斑血迹还清晰可见。浙江温州在2005年时曾出现“洋垃圾”一条街,暗访的工商人员随手拎起一件白色外套,发现在肩部竟还残留有血迹。虽然臭味刺鼻,许多年轻女士却不停翻捡地上堆作一团的外套,并忙不迭地轮流试穿……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类似新闻曝光,安徽、海南、广西、陕西、山东、福建……多个省份均现洋垃圾店铺。

  距今最近的一次报道是去年11月,深圳海关集中销毁441吨走私废旧衣物。而在此不久前深圳边防刚截获了一批549吨重的洋垃圾服装,其数量之大令人惊叹。那么,这一批批“洋垃圾”究竟是谁的旧衣服?

  包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医学专家在内的多方权威单位及人士均曾公开表示,这些洋垃圾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垃圾场、废品处理厂及医院、殡仪馆,有些是病人不穿的,有的甚至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

  调查人员介绍,这些旧洋服装流入后,商贩将其中档次较低的用自家洗衣机简单清洗、熨烫。

  档次较高的,则拿到干洗店清洗,然后就加上商标,打着进口服装的招牌将这些未经任何消毒处理的服装销给消费者,有时还会加上名牌服饰商标。此外,早期也不乏商贩对服装旧不进行任何处理就出售给顾客的情况。

  “洋垃圾”服装的危害

  医学专家称,这些走私旧衣物含有大量致病病原体,抵抗力弱的人如果接触到这些病原体,极易造成肠道、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福建省纤维检验局曾对媒体暗访取得的“洋垃圾”服装参考有关检测方法进行了微生物检测。

  结果发现:与普通存放的新衣服相比,洋垃圾服装含有明显较多的细菌。其中有一件衣服的细菌数超过了5600个,另外两件也都超过了1200个,而普通的新衣服上细菌数只有200个左右。

  据有关文献介绍,这些服装还可能带有结核杆菌、鼠疫、霍乱等各种疾病传染源,有些病菌存在引发大面积疫情的严重危害,危及人类健康。而某些致病菌是无法通过一般的洗涤方法来彻底杀灭的。

  “洋垃圾”服装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一个污染源,与新衣服一起存放或洗涤时,会产生交叉污染的情况。

  另一方面,它所携带的病菌可能会使人感染各种皮肤疾病或其他疾病。而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源头有问题,本身携带大量的细菌;二、没有经过专门的消毒和杀菌处理(高压灭菌、消毒液消毒等方法);三、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被污染。

  由于大多是日韩的衣物,在款式设计上比较新颖,备受年轻人青睐,90后是“洋垃圾”翻新后的所谓“外贸尾单”服装购买的主力军。受年轻人欢迎是这些店铺“长盛不衰”的一大原因。

  行业角度而言,我国"洋垃圾"的走私催生了一系列"洋垃圾"产品非法制售,阻碍了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

  2015年,一位厦门服装店老板称,“一位顾客到我这里买了一件黑色礼服,后来差点吃官司,因为日本朋友告诉她,那是日本传统的‘寿衣’。不仅仅是消费者,就连我们做服装生意的,有时候也会被‘坑’。”

  谁是洋垃圾服装产业的罪魁祸首?

  走私销售洋垃圾服装是一个暴利行业,受利益驱动,相关犯罪活动才如此猖獗。

  早在1985年10月23日,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下发通知称:“据有关部门反映,日本……成立了专门向中国大陆出口废旧衣服的公司,他们从一些医院的停尸房、废品处理部门收集各种旧衣服,组织向我国出口。”

  部分外国商贩以回收处理垃圾为名,通过外国垃圾出口渠道获得后进入中国,国内走私分子以极低价格购进洋垃圾后进行分拣销售,可牟得暴利。

  境外旧服装流入我国市场大致可分为走私入境、转运、加工、销售等几个环节,一般由不同团伙分别经营且单线联系。在这条分工明确的洋垃圾走私产业链中,多方各自获利。

  目前我国洋垃圾的主要输出国为欧洲、美国、日本等对垃圾处理要求严格的发达国家。据介绍,国外供货商并不赚取垃圾本身的钱,而是赚取当地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置补贴。

  对于国内走私商而言,出售“洋垃圾”,可以赚取高达数倍的利润。同时,分拣人力成本低,也是这些人赚取暴利的另一要素。

  与香港的海上距离仅115公里的广东省陆丰市南部的碣石镇,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洋垃圾”服装集散地,这些服装多经此中转后销往全国各地。

  碣石镇经济基础薄弱,加工销售旧服装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需求稳定,因此当地大量闲散劳动力以此谋生,逐渐形成全国闻名的“专业”市场。汕尾海关缉私局的一份调研统计显示,在这个人口26万的镇上,从事“洋垃圾”服装经营的就有万余人。

  2009年央视记者暗访了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洋垃圾服装市场,当时冒着生命危险,在河水中躲藏半个多小时才逃过了不法业主的报复。

  之后虽然屡次被媒体曝光,并受到多轮清理整顿,但即使在这样的高压打击下,碣石镇明目张胆经营的店铺仍不在少数。

  全国各地店铺老板从中转地拿货时,好点的按件批发,差点的就“论斤称”,一般1块钱1斤,几乎不需要成本,利润空间很大。拿到货后首先做的是分门别类。接着,他们用板刷和去污剂把衣服上一些较为明显的污渍刷掉,然后进行补纽扣、换商标等工序。

  一般的服装经过以上翻新流程,即可销售。剩下那些“无可救药”的,只能当作垃圾抛弃。但价格稍贵的毛料上衣和牛仔裤等,却还需额外的电熨。不管什么档次、什么价位的衣服,在翻新流程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消毒。

  为何灰色产业屡禁不止?怎么办?

  境外旧服装是我国明令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也是打击“洋垃圾”非法入境的重点目标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六条规定:逃避海关监管,走私国家禁止进口的废物或者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危险性固体废物、液态废物超过五吨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以走私废物罪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那为什么这条灰色产业链还能一直存活,甚至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一位执法人员透露,目前走私旧服装的运输手段越来越隐蔽。海运查得很严格,不法分子就钻陆路运输的空子。碣石镇小作坊加工的旧服装,大部分是用大货车从广西运过来的。货物通常伪装成布料等,还带有完备的手续。

  在打击“洋垃圾”走私的高压态势下,旧服装市场也化整为零、分散经营,并开辟新的走私路线,通过分段实施、专业操作,实施跨境跨关区“迂回”走私,以逃避海关打击。而且,犯罪团伙的运输路线也更加多变,跨区域线路,链条长,证据链闭合难度大,查处困难。

  尽管我国早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10多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一方面对垃圾流向的规范还较少,也没有完整的监管配套细则,这无疑为“洋垃圾”入境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对于违反规定如何处罚等均不完善。由于缺乏执法依据,一些地方保护伞仍未破除,多年来整治效果有限。

  此外,“洋垃圾”的整治涉及到工商、卫生和公安等多个部门,对经营“洋垃圾”的监管,只有工商一个部门进行监管,显得势单力薄,效果不明显。

  消费者而言,一些人警惕性不高,或不清楚此类衣服来源,或对其危害意识不够,常常到店铺购买此类衣物,成为不法贸易受害者的同时,也促进了此类买卖的扩大。公开报道称,即使在冬季也有一阵霉味扑面而来,成堆的衣服直接散堆在地上,顾客就在其中“淘宝”。

  在打击“洋垃圾”走私的高压态势下,旧服装市场也化整为零、分散经营,并开辟新的走私路线,通过分段实施、专业操作,实施跨境跨关区“迂回”走私,以逃避海关打击。而且,犯罪团伙的运输路线也更加多变,跨区域线路,链条长,证据链闭合难度大,查处困难。

  尽管我国早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10多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一方面对垃圾流向的规范还较少,也没有完整的监管配套细则,这无疑为“洋垃圾”入境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对于违反规定如何处罚等均不完善。由于缺乏执法依据,一些地方保护伞仍未破除,多年来整治效果有限。

  此外,“洋垃圾”的整治涉及到工商、卫生和公安等多个部门,对经营“洋垃圾”的监管,只有工商一个部门进行监管,显得势单力薄,效果不明显。

  消费者而言,一些人警惕性不高,或不清楚此类衣服来源,或对其危害意识不够,常常到店铺购买此类衣物,成为不法贸易受害者的同时,也促进了此类买卖的扩大。公开报道称,即使在冬季也有一阵霉味扑面而来,成堆的衣服直接散堆在地上,顾客就在其中“淘宝”。

  相关阅读

  太平间洋垃圾“化妆”成外贸服饰

  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深圳市边防支队近日宣布,成功侦破一起团伙走私旧服装大案,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查缴旧服装549吨,案值约1100万元。记者了解到,这批衣服中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太平间、垃圾站、废品收购站。收购成本几乎为零,不法分子将它们翻新后,将以每件几十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走私旧衣臭味扑鼻

  记者日前在深圳大鹏新区土洋码头看到,五颜六色的包装袋垒成了一座大山,足有四层楼高。尽管下着大雨,现场仍能闻到刺鼻的酸臭味。包装袋里是大量旧衣物,多数是秋冬季节的毛衣外套。

  “有的毛衣还挺高档的。”深圳边防支队葵涌边防工作站站长刘新林拎起一件衣服说,此次一共查获549吨衣服,这些衣服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外国的太平间、垃圾站、废品收购站。

  记者从衣服堆里面拎起一件厚实的外套,在上面发现一所韩国学校的标志。“这些衣服有可能是传染病患者穿过的,都不知道有多少病菌,真脏。”刘新林说。

  未消毒会传染疾病

  站在被查货船的驾驶室往船甲板望眼看去,船上的货物满满堆放在船甲板上,五颜六色的旧衣服紧紧实实压缩在一起,犹如垃圾,一阵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

  据透露,固体废物是指国家实施进口许可证管理、可以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而“洋垃圾”则是指国家《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中所列境外产生的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医用垃圾、工业矿渣、旧服装、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的俗称。据了解,走私旧服装来源复杂,主要是从国外的垃圾场、医院太平间、废品处理厂等搜集而来。许多旧服装残存明显污渍,存在大量细菌,可能成为诸多疾病的传染源。

  每件成本两三元钱

  据相关人员透露,旧服装走私危害极大,一直都是边防部门重点打击对象。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非法利益,以低廉的价格从国外收购当垃圾处理的旧服装,通过偷运等方式走私入境,经分拣、翻新后以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不等的价格单件出售。

  走私到国内再进行翻新销售的“旧洋货”,来源复杂,当中不乏有高端品牌的旧衣服。一件最低两三元钱,一般都不用经过消毒处理。

  “这些没人要的旧衣服,通过回收公司回收后,就当垃圾一样出售,每件成本也就两三元钱,收购者收购一定量后便往内地运,基本都是不停地进口,然后通过一连串的流程翻新销售出去。”被查货船上一名船员向办案人员透露。记者调查发现,在内地,这些洋垃圾每吨可以卖出1000元。

  这些进行翻新销售的“旧洋货”,来源复杂,且“品种”齐全,其中甚至有童装类的货物,对小孩子的身心健康构成了相当的危害。因为这些货物逃过了正规单位的检验检疫,没有经过正经的消毒,极有可能存在细菌、病毒等物质,对消费者,尤其是老幼妇孺的健康安全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