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省新农村改造补偿政策及补偿标准解读》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7-01-31 21:56:16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2017年黑龙江省新农村改造补偿政策及补偿标准解读.由于新政策暂未出台,因此沿用往年政策,如有变动,请以官网发布为准.
2017年黑龙江省新农村改造补偿政策:
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是一个贫困的山东移民村,多年来,在村党总支书
记付华廷的带领下,艰苦创业、拼搏争先,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途径,闯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经济产业化之路,把一个偏僻乡村建设成为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多亿元总资产的"龙江第一村"。
不让一人掉队 走共同富裕之路
走进雪花飘舞的兴十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宽敞的厂房、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幢幢精美别致的花园
别墅及展览馆、文化宫和绿化带,到处散发出浓郁的塞北城镇的现代风情。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告诉记者,今年兴十四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一万三千多元,全体村民都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免费医疗、教育等福利待遇,实现了生活有保障,吃穿不用愁,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理想。
然而,这个村30多年前却是个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半个世纪前,付华廷的父辈们从山东临沂迁移到兴十四村。回顾当时的困苦年代,第一代垦荒人刘鹤亭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那年代,我们住的是马架子茅草屋,吃的是菜渣馍馍和糊口粥,一件衣服穿四季,一年到头也挣不来几个零花钱。"
1972年,人们怀着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推选当时只有23岁的付华廷为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他就向父老乡亲立下誓言,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一定要带领大家过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
付华廷开始了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尝试。他偷偷摸摸地到周边城市去买零件往回背,边背边装,边装边买,村里终于有了第一台拖拉机,开垦出大片耕地。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耕种40多亩地,使用拖拉机后一人能耕种2000多亩,效率提高了50多倍。
兴十四村的耕地原来全是沙土地,村民们形象地说:"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粮食。于是,村里开始了改土造田的创举:全村青壮劳力,带上山东大煎饼,无论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大规模的改土造田和机械化生产大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如今,兴十四村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人员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116户村民都住进了花园别墅,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100%。此外,村民们还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福利待遇:不管大人小孩,每年补助100斤大米和50斤白面;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退休制,每年可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的补助,每月还享受80元的补贴;村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待遇,村民有了病,大部分医药费由村里报销;儿童入托、入学全部免费。
在第一代山东移民刘维良家,记者看到,宽敞的
客厅里一尘不染,淡蓝色的真皮沙发和家庭影院,使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户70多岁中国农民的家。刘维良的老伴对记者说:"如今的日子就跟梦一样,有时掐掐自己,才相信是真的。"
回顾兴十四村创业之路,付华廷说:"不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就没有和谐社会。多年来,兴十四村正是本着'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的发展宗旨,对人口多劳动力少,老少弱户,除给予经济补偿外,还采取强户包弱户的办法,使困难户尽快脱贫,走出了全村共同富裕的道路。"
围绕"农"字做文章 打造"黄金产业链"
30年来,兴十四村始终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农副产品就地转化的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新路,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付华廷说,有了机械化、水利化护航,光靠种地也就是旱涝保收,最多是个"土财主",要想富必须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早在1985年,付华廷就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建起来一座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品厂,当时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
此后,兴十四村便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1988年,村里建成了一座以玉米为原料,年产1500吨、创产值5000万元的甜蜜素厂;之后又陆续建成了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3家企业,组建了8.7亿元总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业体系。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的玉米,村里企业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村里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分别占到38%和57%。全村目前1万多亩耕地由8户种植大户经营,98%的农民从土地里解放了出来。
为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兴十四村还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联的林、牧业及旅游业。30多年来,他们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据专家测算,目前林木总价值已超过3亿元,而且还以每天10万元的速度递增。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2017年黑龙江省新农村改造补偿标准解读:
随着兴办的企业越来越多,兴十四村人清醒地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必须借助外脑,引进人才,依靠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使兴十四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94年初,付华廷偶然听说有一种以玉米作原料经高科技工艺生产柠檬酸的生产技术。付华廷像挖到千年老山参一样兴奋,立即去上海找到了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老专家朱亨政。付华廷"三顾茅庐",请来朱亨政教授。在朱亨政教授的指导下,只用5个月就建成了年产6000吨的柠檬酸厂。
为了引进科技留住人才,兴十四村不惜花大血本,几年来,他们先后以10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名生物、化工专家,作为村里的科技顾问,使兴十四村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四川请来的柠檬酸专家梁士仁告诉记者,他原本打算帮助村里建完柠檬酸厂就走,但付华廷人格魅力最终留住了他,使他在村里一干就是7年。"与其说是兴十四村的事业吸引了我,倒不如说是付华廷求贤若渴的真诚打动了我。他不仅有创业精神,而且对我们这些科技人员非常关心,把科技人员当成朋友。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我们总有一种创新的冲动。"
由于多年来始终坚持引智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兴十四村已实现了全村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目前,全村1.68万亩耕地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建成了优质高产玉米、高蛋白大豆等良种生产基地,良种率达100%。围绕当地丰富的玉米资源,搞产业开发,打造黄金产业链,年加工玉米30万吨,开发出生物制品、精细化工、保健品、饲料类四大系列30多个产品。其中,四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一吨玉米经过精深加工,平均每吨能卖到一万多元,增值10多倍。目前,该村正在建设技术含量更高、循环利用能力更强、规模更大的玉米产业化加工基地——中国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预计明年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玉米加工能力将扩大到180万吨。
新农村建设补贴政策解读
(一)征地补偿
1、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3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万元。
2、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8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6万元。
3、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8万元。
4、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6万元。
5、征收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平均每亩补偿2.1万元。
(二)其他税费
1、耕地占用税,按每平方米2元计算。
2、商品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按每亩1万元计算。
3、征地管理费,按征地总费用的3%计算。由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按有关规定使用。
4、耕地占补平衡造地费,平均每亩4000元统筹调剂使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监督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