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涌泉国家一级编剧:因为热爱让我走近民族戏曲》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8-05-02 10:23:19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陈涌泉国家一级编剧:因为热爱让我走近民族戏曲
陈涌泉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编剧。
他是活跃在当今戏曲界的实力派作家;他,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戏曲的创新与普及;他的作品《阿Q与孔乙己》《程婴救孤》《风雨故园》多次登上世界舞台……
陈涌泉:故事里的事
1 因为热爱让我走近民族戏曲
大学毕业,我进入河南省曲剧团工作,之所以选择到剧团当编剧,归根结底是出于对民族戏曲的热爱。我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大平调、宛梆、怀梆、太康道情等30余种,受此影响,我从小就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进入剧团前,我就知道戏曲行业不是很景气,但是进剧团后,发现实际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差。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行业还相当繁荣,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就很少有大学生选择进剧团工作了。很多原本的剧团创作人员都转行另谋高就,演出市场严重萎缩,加上经费投入不够,剧团几年都排不出一台新戏,常常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河南省曲剧团大院的情景,那里杂草丛生、无处下脚,我背着行李,跟着工作人员来到住处——一间由杂物间改造而成的宿舍,房间里用“景片”(戏曲演出的背景画)作隔挡,六七个人“群居”在一起。看到这个环境,我心里凉了一大截。扪心自问我也动摇过,而促使自己坚定信心度过那段困难岁月的动力,依然是内心深处对戏曲的热爱,以及后来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后观众给予的热烈掌声。我觉得虽然自己在物质上窘迫一些,但精神上依然富足。我一直发自内心地认为,观众就是戏曲的上帝。作为编剧,我始终记住一个原则:作品是写给千千万万观众看的,只有心里有观众,剧场才可能有观众。
2 依靠创新开辟传统艺术新境界
艺术创作要以创新为生命。传统戏曲只有与现代艺术元素有机结合,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编剧,唯有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能超越传统观念的束缚,将戏剧艺术带向新的境界。
在创作《阿Q与孔乙己》之前,市场上已经有话剧版、电影版、地方戏版的《阿Q正传》,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说,重新改编《阿Q正传》必须对观众有新的吸引力,于是我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有所创新。突然有一天,我想到能否将“阿Q”和“孔乙己”这两个同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经典人物进行有机结合。这两个人物,一个代表农民形象,一个代表旧知识分子形象,把这两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结合到一起,应该会产生新的冲突和矛盾。思路打开后,下笔如有神助,很快这部戏就完工并排演了,观众非常认可,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3 赢得青年才能拥有戏曲的美好明天
现在,戏剧观众存在严重老龄化倾向,如何培养青年观众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只有青年观众源源不断地培养起来,观众队伍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戏剧才能有生存的土壤。
十几年前,我就开始致力于这项工作,联合相关部门举办了《阿Q与孔乙己》进校园演出活动,在郑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师生中产生了良好反响。我创作的剧本《风雨故园》《程婴救孤》先后入选大学语文相关教材。在创作之余,我还经常应邀到高校做戏剧讲座。
过去,很多人认为,青年人不喜欢传统戏曲,但就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凡是认真看过一场演出的学生,都会和戏曲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青年学子们对戏曲之热情、剧场效果之强烈,甚至远远超过了老戏迷。记得《阿Q与孔乙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演出时,两场演出不约而同出现了相同的场景:楼上楼下两千观众和剧中人齐声朗诵台词,绿色海洋里掀起滚滚声浪,场面十分震撼。其实,戏曲与青年的心灵距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与其花精力讨论青年喜不喜欢戏曲,不如赶快拿出实际行动来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只有赢得了青年观众,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才会真正拥有灿烂的明天。
4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015年,我获得了“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这是党和人民授予我的崇高荣誉,我更愿把它看作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一种期望。艺无止境,德需长修,德艺双馨是我一生的事业,我会一直铭记在心,孜孜以求。
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曾经给我做一台晚会,将我的主要作品汇聚在一起,给戏迷朋友一个集中展示。大家讨论这台晚会要叫什么名字时,我毫不犹豫地说叫“涌泉相报”,因为这个名字能反映我的创作观念和心路历程。踏入戏剧界以来,我在创作中得到了很多领导、专家、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当自己的作品登上了舞台之后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的所有作品来源于人民,是人民赋予了我创作题材和灵感,我的作品理应回报给人民。
人民不仅给我们提供鲜活生动的素材,还赐予我高超的创作“技巧”。我在剧团工作这么多年,每次随团演出时,往往是观众看戏、我看观众——我会坐在舞台一侧,透过幕条观察观众,哪一点他们笑了,哪一点他们哭了,哪个情节他们无动于衷,哪个情节他们反响强烈。我把观众的一颦一笑记在心上,认真揣摩,仔细领悟,日积月累,逐渐锻炼出一种能力。写剧本时,仿佛就面对着观众,每写一段,我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有效管控自己,掌握无法之法,写出观众爱看的戏。
作为戏剧人,我一定会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用最美的乡音和老腔,唱响时代的乐章,让戏剧艺术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更加出彩!
陈涌泉:创作中我时常想起我的父亲
我创作的剧本《风雨故园》《程婴救孤》先后入选大学语文相关教材。创作《程婴救孤》时,我想到了我父亲。解放战争时期,我的大伯是地方游击队小组长,消息走漏后,国民党保安团到家里抓人,父亲被误当成大伯抓到乡公所,吊在梁上拷打半天,但他始终没吭一声。后来大伯、大娘相继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在那个贫困年代,父亲又毅然担起了抚养两个侄子的重任。父亲的精神,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就活生生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我要做的,就是用当代观众的审美,挖掘和阐释“程婴们”身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展现他们的仁爱正义、诚信担当。万丈高楼平地起,文艺经典是艺术创作改变的基础和源泉。戏说、扭曲甚至颠覆经典,作品必定缺血缺钙、干瘪无物,必然会被观众无情抛弃。
人民给我的创作“技巧”
人民不仅给我们提供鲜活生动的素材,还赐予我高超的创作“技巧”。我在剧团工作这么多年,每次随团演出时,往往是观众看戏、我看观众——我会坐在舞台一侧,透过幕条观察观众,哪一点他们笑了,哪一点他们哭了,哪个情节他们无动于衷,哪个情节他们反响强烈。我把观众的一颦一笑记在心上,认真揣摩,仔细领悟,日积月累,逐渐锻炼出一种能力。写剧本时,仿佛就面对着观众,每写一段,我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有效管控自己,掌握无法之法,写出观众爱看的戏。
文章来源:曹云金相声全集=http://www.datiegun.com/xiangsheng/caoyu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