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车改革方案解读,出租车改革最新消息》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6-10-09 16:50:08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上海专车改革方案解读,出租车改革最新消息》由大铁棍娱乐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分享,由于该政策还未正式更新,所以沿用以下2015年的最新版政策。感谢访问大铁棍娱乐网。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出租车改革也受到了人们的热议,据悉,上海从2015年10月8日起调整市域出租车运价。运价调整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预示着,一场重振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全面改革就此启幕。下面来看下上海出租车改革最新消息及上海出租车行业存在的三大矛盾。
上海出租车改革必要性
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距今超过百年。上海出租车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不过,最近几年,上海出租车行业逐渐陷入危机,最直接而无奈的表现是“谁都不满意”:乘客在抱怨,马路上叫车越来越难,出租车拒载、绕路、宰客事件屡有发生;出租车司机有不满,工作强度高,收入却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指标完成已不易,互联网平台还要来分一杯羹;出租车公司有怨言,份子钱一降再降,单车利润接近红线,司机缺口巨大,曾经引以为傲的规范化管理眼看要落空;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叫车软件也很委屈,拥有大量用户的他们却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始终游离于灰色地带,渴望一场“身份认同”;政府管理部门对现状同样不满意,上海出租车行业的社会满意度从高峰下滑,且未看到止跌的趋势。
用上海市出租车行业协会秘书长石景明的话说,“一个行业要做到‘谁都不满意’,也很难。这说明,上海出租车行业正面临一场全面的行业危机。”
上海出租车行业存在的三大矛盾
深入实际的走访调查,让我们体会到了上海出租汽车行业的纠结和无奈。在千头万绪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或许是求解的捷径。更多最新出租车行业现状分析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出租车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矛盾一:供需之争
普通市民最初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在我需要的时候,能有辆车。近几年愈演愈烈的“打车难”,正是专车出现的最初土壤。
打车真的难吗?从数据上看是的。上海市交通委运管处副处长马斐介绍,出租车与人口之间的配比,国家建设部曾在参考全球行业状况后,具体规定为每万人 60辆左右。于是,上海2000年后参照这一标准设置了出租车的总量控制,但问题是,此后却很少随着上海常住人口增加相应增加。
以目前上海全市出租车总量5万多辆计算,对应满足人口约为833万人,而上海如今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万。巨大的缺口外,行业还有项“行规”:出于保护出租车司机收入的考虑,一般只按高峰需求的60%配比。“很多人说打车难,其实都明白每天打车难就那么一会,平时叫车并没有那么难,若按满配,司机的空驶率就高了,资源效率并未最大化。”马斐表示。
但需求摆在那里,巨大的缺口,成为黑车、专车的市场。滴滴快的CEO程维表示,“我们的梦想是将来叫车不用等,路上不用堵”。
“现如今,靠交通存量难以完成出行需求,我们希望在不增加额外供应条件下,将现有交通资源发挥到极致。”这是程维主政滴滴快的的最基本思路,“北京因为阅兵限行,交通状况好了很多,当时滴滴快的每天提供着超千万次的服务,这是共享经济对未来发生的改变。”
另一家领军企业优步的商业逻辑更明确。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曾表示,优步的产品之道可以总结为“化繁为简”,人口持续增长、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让很多城市头疼,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鼓励更多人不再依赖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及多人拼车出行。“研究发现,每一辆经过优步平台高效匹配、充分使用的拼车车辆,其运力相当于减少8辆私家车上路。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更少的车,满足更大的出行需求,最终减少上路车辆,达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保护环境、提升效率等目标”。
互联网企业描绘的未来足够美好。但在行业者看来,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通过拼车、价格补贴,一差短途的网络约租车不过几元,很多人原本并不需要打车,但这样的性价比极具诱惑,打一次又何妨?有些人甚至买菜都打车。新技术激发了更多原本没有的需求,反而增加了出车量。
经济学家认为,优步的商业逻辑是通过提升规模提高总订单数量,进而产生更高的拼车匹配率,最终使拼车更顺路,耗时更短,体验更好。本质上说,这是一种规模经济产业,需要巨大的用户群来支撑。用的人越多,治堵、减排效益越好。但这是理想状态,多大的规模才能达到这种效应,企业能否达到这一规模都是问题。还有发展中的混乱,谁来承担责任?
更进一步的极端状态是,若一座城市没有了出租车、专车等互联网约租车模式,能否支撑市民的出行需求?
“市场的供与需,永远是一对矛盾,其实争论双方在两点上已有共识,一是城市需要发展公共交通,二是要明确出租车应满足哪些需求,想清楚这两点,下一步的改革才会有的放矢。”一位业内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