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与对策解读(二)》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6-10-18 16:18:59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四)主要目标。
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全市城镇每年新增就业10万人、新增转移农业人口6万人;城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5年下降17%以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4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98%,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2%,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0%;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面达到20%左右;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乡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平方米。
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城镇集聚辐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发展质量进入全省前列,基本形成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市域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新格局,全面构建起支撑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二、发展布局
(一)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次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中心镇和一般镇为基础,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补充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的四级新型城镇化体系,促进人口、产业及各类要素资源向城镇集聚,基本形成“中部集聚、南北优化、两翼展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积极推动中心城区“一城三区”建设,加快推动北跨发展和南部山区绿色发展;推动东部城区与章丘城区一体化协调发展;依托快速交通走廊、航空港、产业园区、近郊章丘市区及济阳城区,规划建设若干个与主城区相分离的新城区和多个密切相关的新城镇,在功能上与主城区协调互补,在空间上与主城区邻近呼应,在发展上以主城区为核心引擎。
(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进一步强化中心城总部聚集、信息集散、高端服务和创意创新功能,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区、西部新区和滨河新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北跨发展,推动济北新城区建设;扎实推进南部山区绿色生态经济区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和开放型经济建设,积极促进工业优化升级,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形成聚集效应,切实提高在区域发展中的首位度,把济南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中心、科技人才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总部经济聚集中心和现代化省会城市。
(三)大力提升次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强化规划引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现代化城市发展框架;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和园区经济,强化产城融合,提升建设品质,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关键支撑。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立物流、科技、工业、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具有特色的各类产业园区和特色商业街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区增容,增强城镇化的产业支撑。章丘市重点发展交通装备、机械装备、文化旅游等产业;济阳县、商河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食品、纺织服装、温泉旅游等产业;平阴县重点发展机械装备、新型建材、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章丘要加快发展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中等城市;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要加快提升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的小城市。各次中心城市要按照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提质加速,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四)着力突破小城镇建设。坚持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主线,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为支撑,按照“规模适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要求,扶持推进省、市级示范镇建设,积极推进示范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着力打造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次中心,推动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型,把省、市级示范镇打造成为县域产业成长的新载体、创业发展的新平台、人才集聚的新高地,使其成为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就近就地吸纳农村人口、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科学引导建设镇区新型社区。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市小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口规模明显扩大、城镇面貌明显改善。
其他镇要依据资源条件、自身特色和发展基础,明晰定位和功能分工,发展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生态靓镇、休闲名镇;创造条件推动规模小、发展潜力不足的小城镇(乡)向示范镇整合,扩大城镇规模;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繁荣民营经济,激活小城镇发展的潜力。(五)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按照“规划先行、建设集约、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坚持以中心村为核心,以居住向社区集中、生产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实施客运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广电、通讯、消防、新能源供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基础教育、文化娱乐、卫生服务和社会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功能齐全、特色明显、环境良好、生态宜居、管理健全、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高品质新型农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