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的危害 中国民企赴阿根廷种转基因大豆再转销国内

发布时间:2016-11-13 19:54:46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转基因的危害 中国民企赴阿根廷种转基因大豆再转销国内》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6-11-13 19:54:46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金后,却迟迟未能看到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前景,中国一家在转基因领域实力强劲的民企不得不选择在阿根廷开发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其中的一部分,将漂洋过海销往国内。

  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上述这家企业正在阿根廷申请转基因大豆的安全证书,预计2017年底可以拿到,到时这种转基因大豆可在阿根廷进行种植。然后,他们计划再申请中国这边转基因大豆进口的相关证书,如果顺利的话,预计2020年左右这种转基因的大豆可在中国市场出现。

  11月上旬,在由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和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挑战及政策研讨会”上,农业生物领域科学家张世平举了上述例子后,引发了场内参会者的大笑。

  不过,在这笑声的背后,更多的是科学家的无奈,反映了当前中国转基因发展的尴尬境地。比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转基因作物研发后,却暂时没有办法产出;有些转基因作物已满足产业化发展的条件,但却迟迟难以拿到相关证书进行生产等等。

  中国转基因作物何时才能产业化?今年8月份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下称《规划》)提出,要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等。虽然,上述规划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转基因作物将要产业化的预兆。不过,他们表示,现在要尽快把适合于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明确下来,比如品种审定的相关工作等。

  谁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中得到了好处?

  目前,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在业内已经没有争论。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曾表示,自转基因技术产生以来,为保障转基因产品安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成为全球公认的评价准则。依照这些评价准则,各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规范和标准。从科学研究上讲,众多国际专业机构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已有权威结论,就是通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课题组组长胡瑞法的团队近几年在web of scienc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是汤森路透旗下的学术服务平台,其收录了一万多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和超过11万个国际会议的学术期刊)上搜集了 9000多篇关于转基因的论文后发现,得出转基因产品不安全结论的论文仅有32篇。其团队在通读这32篇论文并追踪后发现,这些论文在科学层面均已被否定了。

  公开资料也显示,在过去20多年,全世界28个国家累计种植了300亿亩转基因作物,65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亿人口食用过转基因食品,至今也未发生一例被科学证实的安全问题。

  事实上,转基因作物不仅没发现任何安全问题,而且多数人还都从中受益。对于一些“反转”人士来说,他们大多认为,推广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最大的受益者当属孟山都等种子公司。而据科学家统计分析得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受益最大的是农民,其次是消费者。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政策研究院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院士介绍称,转基因抗虫棉花是中国已产业化推广的农作物之一,而且推广时间已有十多年之久。以转基因抗虫棉花为例,大部分人都能从中受益。受益最多的首先是农民,因为种植转基因棉花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也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可以使农民免受农药方面的伤害。其次是消费者,因为转基因抗虫棉花的增产等使得成本降低,再加上目前中国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的占比已超过90%,大家只要是平常使用棉质的衣物,基本都是受益者。除了农民和消费者两个最大受益群体外,包括孟山都在内的一些种子公司、农科院也是受益者。

  虽然转基因技术可以让人类受益颇多,而且有些转基因作物已拿到相关安全证书,但目前在中国产业化推广仍然举步维艰。

  业内人士均表示,不能享受到转基因作物产业带来的好处,这其实也相当于是一种损失。比如,张世平等业内人士称,相对于传统的玉米,抗虫转基因玉米的产量可以提高10%-20%,每亩地可以增产100-200斤。2015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约为5.5亿亩,这也意味着,种植转基因玉米每年可以增产500亿-1000亿斤。按照玉米每斤7毛钱计算,也就意味着每年仅在转基因玉米方面中国就损失了几百亿元。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和品种审定进程亟待加快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一种转基因产品想要商业化推广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安全,此外,每个国家还有各自具体的要求。

  在中国,早在2009年已拿到安全证书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抗虫水稻,至今还未能商业化。因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的有效性只有5年,这两个品种在2014年失效后,又再次申请并拿到了相关安全证书。

  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处副处长张宪法解释称,一个转基因产品首先要拿到安全证书,要经过安委会充分地科学评估,确认对环境安全、食用安全没有不良影响,在这个情况下安委会才会审慎发放安全证书。不过,拿到安全证书仅是推向产业化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在拿到安全证书之后,还要走种子管理的相关程序,主要的农作物要通过品种审定,经营、生产也要拿到相关的经营许可证等等相关条件。

  上述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抗虫水稻,至今仍未能走完种子管理的相关程序。而其中原因之一则是,相关品种审定还没有明确的办法。今年农业部公布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五十六条显示,转基因农作物(不含转基因棉花)品种审定办法另行制定。

  张宪法也称,目前中国对转基因棉花的审定有明确的办法,比如玉米、大豆等其他转基因作物确实还没有具体的办法。不过,其表示,“品种审定不会成为转基因产业化的‘拦路虎’”,如果品种成熟、安全性没问题,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品种审定,包括生产经营许可等等后续工作都会同步开展或陆续开展的。

  张宪法所提到的一定的条件指的是,转基因产品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进行商业化推广需要满足的条件,具体是:第一个是要安全,要拿到安全证书,确保安全没有问题;第二个是生产要急需,前几年中国也批了几个转基因产品的安全证书,像番茄、辣椒等,但是生产上没有推广,那就是生产不急需;第三个是技术比较成熟;第四个是公众可接受。对这个问题,中国有推广的路线图,从非食用到间接食用,最后再到食用。第五个是对国际贸易不能形成大的影响,因为中国大米以及米制品此前曾出口欧盟遇阻。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审定几乎只有中国才有这个规定。此前一系列复杂审定等程序是为了限制国外的产品在中国种植设定的坎儿,但现在却束缚住了中国自己产品的发展。原来一些不适合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条文和国际不接轨,也没有科学基础,都需要重新修订。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的规定。

  未来哪个转基因产品最可能作为商业化的突破口?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目前最有可能突破的应该是转基因抗虫玉米。此前已经拿到安全证书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在市场并不是急需,因为目前农民已经接受了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来得到相同的效果,且成本不高,所以这可能也是其并没有得到产业化的原因之一。转基因抗虫水稻是目前市场急需的,但是考虑到贸易方面的问题,可能还要看看接下来发展的情况。

  黄大昉称,目前在种植面积上,玉米在是中国的第一大作物,产量占全国总量是产量的36%,目前玉米产量的80%用作动物饲料和深加工。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对饲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经测算到2020年,中国玉米的需求总量会达到2.9亿吨,当前年产量只有2.25亿吨。从长远看,玉米的供给难以满足养殖和深加工业需求的刚性增长。而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玉米已经满足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的五个条件,而且技术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