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宁夏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及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16-11-19 23:59:21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2016-2017年宁夏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及政策解读》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6-11-19 23:59:21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6-2017年宁夏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及政策解读》由于新政策暂未出台,因此沿用往年政策, 如有变动,请以官网发布为准。

  2016-2017年宁夏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1983—2015年扶贫开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90多万,使贫困地区的面貌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造血式”扶贫,逐步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搬迁,奔向新生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先后组织实施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工程,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14万人。32年来,“西海固人”告别故土,为了新生活,从山大沟深的西海固搬迁出来,建设自己新的家园。

  “来到新园村、田园村、南安村,看到环境比老村庄要好得多。我们看了村部、学校和移民的庭院,感受到每一个移民村的变化。”这是账号名为“我是一棵小草”的新浪博客记载的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移民村的变化,作者马希丰是同心县扶贫办主任。

  2008年,马希丰作为县移民办主任,参与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之中,在这8年多的时间里,同心县县内共建设20个移民村(点),县内外共计搬迁安置移民2.6万户近11万人。马希丰用自己的博客,每天记录着这点点滴滴。

  2015年12月5日,马希丰更新博客上,用几十张照片反映出搬迁前后移民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们用横幅“生态移民”表达自己的喜悦;拆除旧居时连房梁都想带走的不舍;抓阄分新房时的兴奋……“现在搬出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够达到6000多元。搬出来,才能过上好日子,这是我的口头禅,也已成为大家的心声。”马希丰告诉记者。

  将贫困群众搬迁落户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从根本解决了这部分移民群众的脱贫问题。同时,从2011年开始,宁夏针对基础条件较好的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到村、产业扶持项目到户、转移培训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四到”工程,对 500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行个性化扶持。目前300个重点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销号,实现就地脱贫致富。

  致富,用产业“拔穷根”

  宁夏把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出路,以产业带扶贫、扩就业、促增收, 因地制宜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群众收入中的80%以上都来自产业。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1999年1月开始开发建设,已累计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移民近23万人。借助位于北纬38度世界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上的优势,2007年起,红寺堡开始发展葡萄产业。

  红寺堡区中圈塘村村民蔡立德,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种植酿酒葡萄的。2001年,他从老家同心县搬到红寺堡。头几年,跟在老家一样,他还是种的玉米,但收入并不理想。2007年,红寺堡区在中圈塘村投资1.2亿元,整村推进酿酒葡萄种植,并为群众免费开沟、架杆、架丝等。蔡立德从红寺堡区农村信用社贷了5000元创业贷款,种了30亩葡萄,“种葡萄是为了节水,经济效益也提高,每年最起码多出三倍。玉米一年净收入一亩地1000块,葡萄是3000到4000块钱。”问到蔡立德的年收入时,他不好意思地笑笑:“一年可以有个三四万吧。”

  “宁南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特色优势产业的纯收入一般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高的达到一半以上。”自治区扶贫办一位负责人说,时下,红树莓种植、光伏扶贫等已形成了新产业、新业态。

  为加快移民群众脱贫步伐,同心县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农户参与,发展枸杞产业。为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宁夏始终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开发进程的重中之重。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普惠加特惠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优化产业布局。

  现今,以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苗木、中药材为主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基本成型,不同类型的设施农业竞相发展。纵观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从62万亩发展到330万亩,“土豆豆”变成了“金豆豆”;肉牛饲养量从十几万头发展到100多万头,肉羊饲养量从100多万只发展到680万只;上百万亩硒砂瓜享誉全国,设施农业从无到有,发展到31万亩,冷凉蔬菜发展到42万亩。隆德县的中药材,西吉县、原州区的冷凉蔬菜,泾源县的苗木、肉牛,盐池县的滩羊,同心县的有机枸杞,彭阳县和海原县的草畜,红寺堡的酿酒葡萄等,已成为一张张县域特色产业的亮丽名片。

  2016-2017年宁夏省精准扶贫政策解读

  4月20日,《宁夏教育精准扶贫行动方案(2016—2020年)》出台,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中心任务,发挥教育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能动作用,实施10项行动计划,打赢脱贫攻坚战。

  《方案》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要求,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脱贫的根本之策,聚焦全区58.12万贫困人口脱贫、800个贫困村销号、9个贫困县(区)摘帽,以全面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职业技能为重点,瞄准短板、精准施策、差别支持,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学校发展水平,全力保障贫困地区学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通过教育使贫困地区人口“走出去、有技能、能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宁夏将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行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行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行动、职业教育技能富民行动、高等教育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贫困学生资助惠民行动、特殊困难儿童关爱行动、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行动、教育信息化扶贫助推行动、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等10项行动计划,按照“扶持到校、资助到生”的工作要求,建立教育精准扶贫任务台账,绘制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各市、县(区)教育局要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生,摸清底数、精准识别,确保每一所薄弱学校、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有相应的信息资料,因地、因校、因生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动态管理、扎实推进,确保如期全面实现教育脱贫目标,到2020年,使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根据《方案》要求,宁夏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018年达到70%,2020年达到72%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8年达到91%,2020年达到93%以上;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行政村延伸;9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全部通过国家验收;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全区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完成幼儿园新(改、扩)建任务;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基本完成,9县(区)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进一步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

  此外,宁夏还将建立“县级自查、市级督查、省级评估”的督导检查机制,开展评估验收,推动自治区各项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县级教育督导室要对辖区学校开展经常性检查,市级教育督导室每半年对所属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督查一次,自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组织评估检查组或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各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开展绩效评估,及时发布督导评估报告,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县级、市级检查与自查情况及时向上一级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教育督导室报告。自治区建立通报、约谈、督办、表彰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落实不力、弄虚作假、套取骗取或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严肃依法依规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