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造假成产业,每集高达50万,不买可能遭停播

发布时间:2016-12-13 13:50:03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收视率造假成产业,每集高达50万,不买可能遭停播》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6-12-13 13:50:03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收视率造假成产业,每集高达50万,不买可能遭停播?一起来看个究竟。

  上周四,“古装剧《美人私房菜》因收视过低遭遇紧急撤档”的消息不胫而走,浙江卫视于次日证实了该消息,并宣布临时提档《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此事一出,就有两个版本的说法在业界传开,一是说该剧积压三年再播,口味已经落伍,收视低迷意料之中;二是有消息人士透露,因该剧是临时排播,所以几乎是裸播的状态,既无宣传又没有买收视率,因此卫视排名才20开外。两种说法哪个更接近事实?三年之内,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有质的变化吗?不见得!如此推断,收视率造假的说法似乎更为可信。昨日,这一事件再度发酵,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


  “《美人私房菜》遭撤档” 收视率造假又被提

  电视剧产业苦于假收视率久矣,但总是处于有心斩除毒瘤,无从着手治理的境地。电视剧管理部门也曾经要求各大卫视签署拒绝收视对赌的倡议书,但因为收视率是广告投放和结算的硬指标,假收视率从未远离电视行业。此次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以决绝的方式决战假收视率,导火索就是《美人私房菜》撤档事件。

  前几天,浙江卫视播出电视剧《美人私房菜》,由于制作方没有购买收视数据,结果这个一直排名前五的优质播出平台,短时间内掉到了第22名。浙江卫视不得不将该剧在黄金时段停播,换上新剧《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这一事件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收视率俨然成为评价中国电视剧优劣的唯一标准。收视率高不论真假就可以领奖杯、拿奖金,获得高收益、高赞誉,否则便一败涂地、一无是处。这更加夯实了“用心用钱去做戏、不如花钱买收视”的歪理。

  据了解,目前在购买、播出电视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收视率作假现象,一个组织严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产业”已经形成。这只黑手牢牢把握着中国电视剧的播出数据,即使是内容积极、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作品,也必须千方百计花高价去购买假收视率数据,以保障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否则就将面临停播、降价,甚至是颗粒无收的境地。整个制作业对此怨声载道、恨之入骨,但又无能为力、不得不屈从于此“逼良为娼”的局面。

  中制协发声明 誓将打假常态化

  昨日,中制协法务委员会发表声明,分析了假收视率的由来和现状:收视率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并非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国际通行规则。但是在我国,一些电视台广告部为争取广告资源,开始收视率作假行为;之后愈演愈烈,当电视剧成为所有卫视频道黄金时段的主打节目后,播出机构便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引导制作机构去买收视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电视台签署了禁止对赌公约后,播出机构迫于收视率对于广告收入的巨大压力不得不阳奉阴违,只要制作机构不承诺收视率保证便拒绝购片,逼迫制作机构继续花钱购买收视率。而制作机构由于每部剧要增加两三千万元的购买收视率成本,反过来又向电视台要高价,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使得大多数电视台也不堪重负,难以为继。至今年下半年,已形成大面积、全方位塌陷的恶劣局面。

  据了解,目前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以卫视频道每年播出1.3万集电视剧计,全年有40多亿元被这股黑势力非法窃取。更为恶劣的是,由于各卫视频道普遍要求购买收视率,造成“资源”紧缺,于是黑势力趁火打劫,在同一城市,同一时段,同时收取两三家制作机构的费用,导致许多公司花了钱也买不到收视率,不仅要遭到播出机构的停播、降价、欠款,还要承受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每每指责收视造假,但次次并无太大成效,有分析认为,收视率造假的根源是利益而不是标准。一个显然的逻辑是,收视率的高低和广告费的高低直接对应。一档品牌综艺节目,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其冠名费和广告费往往数以亿元计,而判断的金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收视率。

  如何解决?中制协昨日表示会将收视打假常态化,定期向媒体公布相关信息。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老生常谈的方法,第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二,加强行业监管。方法大家都知道,但始终难以执行。正如2012年《大祠堂》出品人王建锋曾在收视率打假行动中提到: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视评价体系,是不是应该基于影响力、美誉度和传达率基础上的综合体系,至少建立在一个公平、透明、科学、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上,而不仅仅是一场转瞬即逝的媒体风暴。

  相关新闻

  打击票房造假有了法律撒手锏

  在票房造假的资本游戏中,电影作品的质量、市场的规则都不再重要,《电影产业促进法》对此作出明确规定,是适应新的行业发展的需要。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将于明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第一部法律。

  虽然众所瞩目的分级制并未得到体现,但这部法律在简政放权、激活市场活力等方面仍作出一些改革。如取消了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单片)许可证审批等行政审批的项目。同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把电影片的审查、电影剧本的备案与批准举办电影节(展)等多项审批事项下放到省一级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

  在具体规定上,如何遏制虚假票房现象也是这部法律的重点。《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禁止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主体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虚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对违法者将根据情节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

  票房造假是电影产业一大“毒瘤”,原先电影发行企业对票房“注水”更多是为了吹牛、挤压竞争对手,但到如今,却与资本炒作紧密关联,甚至沦为资本的工具。近年来,国内电影票房节节高涨,各路资本也疯狂杀入影视行业。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成立影视公司,万达集团也由房地产企业全面向文化娱乐转型,收购美国院线公司与电影公司。在此背景下,有投资方为从资本市场圈钱,不惜通过“包场”等手段造假。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今年年初被曝光的《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这部电影的投资方最终因造假痕迹过于明显,该片发行方被暂停新的电影发行业务1个月,参与造假的数十家影院也被严重警告。

  类似这种票房造假行为,势必对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在这场资本游戏中,电影作品的质量、市场的规则都不再重要,这样的话,电影创作者自然无心拍出好电影,院线则热衷于从造假游戏中分享丰厚利润。与此同时,这也将严重影响其他电影的排片,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此,《电影产业促进法》对此作出明确规定,是适应新的行业发展的需要。

  虽然《电影产业促进法》对虚假票房祭出重拳,但也要看到,类似现象的发生,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国内电影制作、发行机制不灵活,以及市场竞争不充分等。如在电影制作方面,因审批环节掣肘,导致国产电影题材不够多元化、题材重复竞争厉害。又如国产电影的票房保护机制,也给有些质量一般的电影浑水摸鱼的机会。因此,除加强电影制作、发行的事中事后监管,还需从分级制入手,进一步深化电影体制改革,让国内电影走向良性竞争轨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