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的起源及由来,少数民族起源及历史演变》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6-12-21 16:56:07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中国汉族的起源及由来,历史演变又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汉族,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神话人物黄帝被视为汉族先祖,“汉”做为民族称呼在二十世纪前不常被使用,在此之前较常被使用的是“华夏”(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中下流域的远古部落)。
汉族,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神话人物黄帝被视为汉族先祖,“汉”做为民族称呼在二十世纪前不常被使用,在此之前较常被使用的是“华夏”(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中下流域的远古部落)。“汉”做为民族称呼在二十世纪后常被使用。
在历史上, 中国的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 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汉族别称"秦人",“汉人”,“唐人"等。
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或地区的主体族群。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约占全国总人口92%以上,占新加坡人口74%,占马来西亚人口24.5%,占台湾人口98%。
发展历程
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汉族与东夷集团的族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经过激烈的分化、互动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后,也一举冲破了原始社会的网络,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形成为商民族。《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说商原来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表明其与以鸟为图腾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着血缘关系。《国语·鲁语》说:“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与舜,即帝俊部有着血缘关系。《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与蚩尤部和帝俊部的关系糅到了一起。具体分析起来,就是说蚩尤部与商部落有母系血缘关系,帝俊部则与商部落有着父系血缘关系。商王朝是中国奴隶制发展时期,商民族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深远的渊源关系,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在以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周代曾不断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处僻远的莱夷,先后都无一例外地被卷进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之中,整个的东夷集团几乎都成了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这种深厚的渊源关系,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苗蛮集团是汉族的一个支源。苗蛮是远古时代中国南方诸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泛称。它最早的活动范围在西北达丹江流域,川东及鄂、湘、赣、皖的沿长江流域,东抵淮河流域,集结在彭蠡(今鄱阳湖)和洞庭之间。
苗蛮集团与炎黄、东夷不同,它在向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一方面苗蛮集团的一部分成为后来的苗、瑶、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瑶、畲等民族中还盛传着关于盘瓠的传说。另一方面,苗蛮集团的某些氏族、部落,后来发展形成为楚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族源之一,从而成为汉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团是汉族的第二个支源。远古之时,中国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跃于长江下游的东南沿海以及岭南一带。
百越集团的种类很多,史称“越有百种”。与苗蛮集团发展的情况一样,百越集团在形成为民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为中国南方壮侗语族中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另一部分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融合于华夏民族,或同化于汉族,如于春秋战国时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而南越、东越、闽越则于西汉之时逐渐同化于汉族。
而百越集团中以其他一些部落或部落联盟,虽在三国魏晋以后发展演变为俚人、僚人,但经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俚人、僚人中的一部分也被同化于汉族之中,这个问题已涉及到汉族的发展问题,但仅此也可看出百越集团是汉族的又一支源。
戎、狄集团是汉族的第三个支源。戎、狄是中国古代典籍对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称。其实,戎、狄之称冠以方位,始见于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当时,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为三大集团,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与汉族的族源关系主要表现在远古的黄帝之时,白狄之先世狁就与黄帝有不可分之关系。相传黄帝在同炎帝作战之时,曾教练熊、罴、貔、貅、豸区、虎六个氏族或部落参加战斗,取得胜利。这六个以北方野兽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属于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黄帝之时,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参加了黄帝部落联盟。相传为黄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陕西黄陵县,正是狁出没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传说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诗经·大雅·生民》中干脆把姜嫄当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时姜与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联盟,其后周王均娶姜女为后,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融合之时,大部分戎、狄通过被晋、秦征服而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与诸戎的关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为戎人,因保平王东迁有功而复封。当时平王即对秦襄公宣布:“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于是,从秦武公伐邽、冀戎开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后汉书·西羌传》。时止,秦之西的诸戎均融合于华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国无戎寇”。《后汉书·西羌传》。其四,汉族形成后,白狄之后裔匈奴,历经五六百年的历史,除北匈奴远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没,而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当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于军事压力而向更远的地域迁徙,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正如《后汉羽·西羌传》所说:“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后汉书·西羌传》。成为今日中国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僳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仅是汉族的支源之一。 总之,历史上的炎黄、东夷是汉族的主源,而苗蛮、百越和戎狄是汉族的支源。
发展现状
在目前,汉族总人口约为1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0%,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18],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汉族之内因基因、语言、文化及社会多样性上可分出不少汉族民系;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在晋朝以前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随后因永嘉之乱大举向南迁徙, 南迁汉族则和与汉族基因及语言相异的中国南方包括傣族、南亚语系及苗瑶语族 (英语:Daic, Austro-Asiatic and Hmong-Mien) 的原住民(英语:natives)混合形成基因学上分类的南方汉人。[28]这历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规模移动也改变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