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公安改革方案最新消息,改革方案细则解读

发布时间:2017-01-07 18:27:03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2017年西安公安改革方案最新消息,改革方案细则解读》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7-01-07 18:27:03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2017年西安公安改革方案最新消息,改革方案细则解读。“由于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我国公安协辅警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着人数多、名称不统一、待遇低、素质差,流失率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亟待破解。下面大铁棍小编整理的仅供参考,如有变动,请以官网发布的消息为准。

  2017年西安公安改革方案最新消息

  西安是全国深化公安改革8个试点地区中唯一的西部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015年以来,西安市公安局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公安机关综合战斗力为核心,以“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为目标,坚持民意导向,不断自我加压,强力推进公安改革破题见效。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针对社会治安领域出现的新业态、新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他们坚持主动担当、创新管理、拓展服务,在多项改革中创造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亮点,打造了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西安样板”,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和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让千万百姓享受到了平安幸福。

  主动作为填补管理空白

  建立物流寄递安全监管新机制

  6月1日上午,西安市公安局物流寄递犯罪侦查支队民警老周在某快递公司分拨中心对寄递物品进行例行检查时,一个发货人姓名、电话、地址均未填写的快件引起了他的注意,随即,相关预警程序启动,该中心发往同一省的快件全部暂扣等候检查,支队组织专门力量展开查控。

  民警对当天发往重点地区的快件全部再次过X光机安检,可疑物品一律开包检查。经过近6小时的连续工作,共查获发往多地的非法快件6单,弓弩式弹丸枪3支,枪支瞄准具、装弹器、弹丸若干,电击器及专用充电器2套。这是西安市公安局物流犯罪侦查支队在近1年多的时间内查获的第47起案件,也是西安市公安局推进物流寄递安全管理改革的又一战果。

  目前,西安共有物流寄递企业1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近两年平均营业总额月9200亿元,且增幅明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监管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物流寄递行业在公共安全、治安管理方面的隐患日益突出,甚至为运输涉恐、涉案物品和盗抢等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为此,从2015年7月开始,西安市公安局根据公安部《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试点项目的安排意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物流寄递安全管理改革试点。

  内挖潜能,建立国内第一支物流寄递犯罪侦查队伍。围绕加强物流寄递安全管理这一新领域、新任务,西安市公安局通过对职能弱化、任务较轻的部门编制进行优化重组,经西安市编办同意,于今年2015年7月23日成立了物流寄递犯罪侦查支队,下设11个业务大队、警力196人,实现了警力无增长改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支队、分局、派出所“三级管理、两级指导”的物流寄递安全管理工作体系。

  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体系化行业监管规章。西安市公安局按照“治安区域全覆盖”、“治安要素全掌握”总要求,研究制定了《西安市公安局物流寄递业监督管理工作规定(暂行)》,明确了行业管理的执法依据、分工管辖、责任主体、主要监督方式和监督内容等;结合实际制定了《西安市公安局物流寄递行业治安管理工作制度》,明确了收寄验视制、实名登记制、警情报告制等13项具体办法;研究制定了《西安市公安局打击物流寄递行业刑事犯罪活动工作机制》,建立了情报共享、大案督办、执法联动、线索移交、综合治理等7项工作制度,为打击物流寄递刑事犯罪工作提供了指导。

  自主研发,建立方便使用的物流寄递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西安市公安局针对物流寄递行业特点,把信息化作为提升监督管理能力的主攻方向,敦促物流寄递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在货站、车场、仓区及物流园区、基地、集散中心建立全方位的视频、扫描监控系统。将物流寄递企业内部业务流视频接入公安网,传入属地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和物流寄递管理办公室,实现对企业业务流的实时动态监控。

  他们依托手机APP平台,研制开发了国内第一个“物流寄递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站点+终端”的安全管理模式,使收寄验视、实名登记、X光安检“3个100%”的要求得到有效落实,在公安部第五届公安技术革新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试点成立以来,物流支队先后侦破了“8·14”圆通公司快递有毒液体案、“8·29”运输危险品案、“9·12”重大贩毒案、“11·10”盗窃寄递物品案等47起案件,查获违禁物品1300多件。西安市公安局物流寄递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先后在中央政法委“大连会议”和中央综治工作会议上推广,各界反响良好。

  责任倒逼激发内部活力

  派出所警务机制实现转型升级

  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惩治犯罪、保民平安的基层综合实战单位,也是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的第一平台。西安市公安局按照“减负降压、强基增效”的改革方向,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出发,推动警力下沉,创新勤务模式,规范警务运作,在派出所实施“一室一站三队”(指挥研判室、警务站、社区警务队、治安管理队、责任区刑警队)勤务模式,倒逼警力“上街面、下社区”,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巡逻民警专职化和刑侦队伍专业化(简称“三化”),引领和拉动了警务效能的全面提升。

  警力下沉基层,筑牢“战斗力”根基。西安市公安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决定》,建立了“人往基层走,政策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流动”的导向。先后将1368名市局、分局机关民警,转业干部,下沉充实到基层派出所,使全市派出所警力由4816人增加到6184人,增长率达到28.4%,使派出所警力比例由30.1%拉升到38.7%,使机关警力减少到30%,为提升派出所综合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警力推上街面,实施 “零距离”警务。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警务机制改革建设警务站的实施方案》等13个规章制度;在全市三环以内70个派出所辖区的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繁华路段建立了68个警务站,配备民警828名、协警828名,巡逻车139辆、摩托车136辆,实行“四班三运转”,24小时值守备勤,将反恐处突、巡逻防控、接警处警三大警务职能由派出所推到街面,使派出所民警驻守在群众身边,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街面见警率、管事率。今年1至9月全市110刑事案件接报警52074起,日均189.4起;“两抢”接报警1352起,日均4.9起,实现了年初制定的案件降控目标。其中,盗窃民宅接报警8367起,同比下降3.8%;盗窃车内财物接报警2916起,同比下降26.9%。

  警力驻守社区,实行“家门口”服务。出台《推广“家门口”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工作平台”实施方案》等制度。以社区警务室为依托,在全市建成495个“家门口”派出所,配备社区民警1514名,专司社区警务职能,通过延伸公安网络服务平台,将户籍、查询人口信息等七项业务直接下放到“家门口”派出所,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创建“零发案”社区350个、村组1879个,同比分别上升30%、28%;同时,立足“家门口派出所”共为群众办事36万余次,办理各类证明5万余件次,社区办事率同比增加78%。

  倾力做实“三化”,打造“实战化”警队。在依托警务站、“家门口派出所”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巡逻民警专职化的同时,着力加强刑侦队伍专业化,先后制定下发《基层刑警队正规化建设规范》等9个工作方案;以“一所一队”为主要模式,在全市建立了由分局刑警大队直管的87个责任区刑警队,专司辖区主要刑事案件侦办工作。通过推进“三化”,集约了实战力量,使派出所的职能由庞杂、泛化转为以基层管控防控、维护辖区治安为主,为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工作目标创出了新路。

  改革方案细则解读

  催生三项机制,推动“一体化”运行。扁平指挥机制。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实行“一警三派”,即派分局指挥中心、辖区派出所和警务站,群众报警后,警情直接通过警务终端传达一线,进入接处程序;实行联动反恐,街面警务站与反恐屯兵点交叉布点、相互依托、联勤联动,守护城市安全。动态警务机制。派出所民警进社区,组织群众进行群防群治;上街面,主动开展巡防值守,实现了静态向动态、被动向主动警务的转型升级。规范执法机制。派出所警务延伸后,出台了新的110接处警工作流程规定,推进了源头执法治理;执法记录仪全程使用,强化了执法管理;技术管控和警务督察互补监督,提升了执法效能,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合成作战代替单打独斗

  构建精确打击刑事犯罪全息作战平台

  随着社会动态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大数据、云计算手段飞速发展,人、财、物和信息流动的巨大变化对公安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西安市公安局坚持以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云计算手段为引领,从多警种合成作战、类案侦查、主办侦查员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形成了“资源整合、合成作战、专业研判、类案侦查、精准打击、规范执法”的工作体系。

  构建一个平台,引领合成作战。市公安局将原本分散的刑侦、治安、行技、网安、经侦、禁毒、交警、图侦、公交等14个部门的信息、技术、手段、人员集中到同一平台办公,整合23个业务平台信息资源,全方位收集信息,多角度汇总研判,一体化联手打击。由指挥长具体负责,组织技侦、图侦、现勘、网监以及涉案分县局的专业刑侦力量,同步上案,相互协作,合成作战,形成“情报研判、类案队伍、刑事技术、图像侦查”四位一体实战体系。

  创新三项机制,助力侦查破案。一是信息整合流转机制。利用平台强大整合功能收集汇总公安部、省厅、市局等39类平台信息资源,依托全市232个刑侦标准化采集室全面采集违法犯罪打击处理人员和嫌疑人员信息,实时上传至市局刑侦关注人员信息库、指纹信息库及NDA信息库。在此基础上,进行两级信息审核监测,梳理出“人、事、物、案件、地点”等关联信息,形成研判报告、研判指令、每日刑情、案件通报、警情信息等“情报产品”,分类流转至全息作战平台研判组、刑侦局各类案大队、基层刑警队和便衣队。二是深度研判加工机制。所有指令信息按照手机、电子、上网、车辆等信息分类逐一进行查询研判,对有重大作案嫌疑的高危地域、前科、本地打击处理、橙色预警等人员进行轨迹研判。同时,以刑侦关注人员研判为重点,创新推出“八查两比对两研判”工作法,完善了“由人到案、由案到人、由物到人”的侦查模式。三是类案侦查破案机制。将刑事案件按性质分为暴力重特大、盗窃、两抢、诈骗4个大类29个小类,每类案件制定“标准化侦查、勘查流程”。按照标准操作,形成指向明确的“并到案、准到人”的研判指令,发送至办案单位,组织实施抓捕,完成侦查破案,产生了“抓一个、带一串、打一片”的效果。

  做强五大支撑,夯实基层基础。一是常规化的投入支撑。投入300万元,按功能建成“四室三区”(信息室、采集室、运维室、作战室、研判区、机房区、休息区),形成职责明确、布局合理、岗位齐全的综合实战单元。投入2480万元,建成综合警务共享平台;投入3500万元,完成全市公交站点监控系统建设;投入1200万元,对原有网上作战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成现勘系统综合应用平台、指纹快速查询比对系统、NDA数据库自动比对系统和勘验信息录入审核研判系统。

  二是专业化的队伍支撑。在市局层面,对刑侦局原有3个业务处和12个侦查大队的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在分县局层面,组建便衣侦查、案审、打黑除恶、打击电信诈骗、刑事技术、刑侦情报信息、刑侦基础工作等7支队伍;在派出所层面,加强责任区刑警队正规化建设,对85个责任区刑警队进行评定验收,建成63个二级责任区刑警队、22个三级责任区刑警队。

  三是规范化的运行支撑。从“两抢”嫌疑人快速侦控和涉案电子物品布控快速通道入手,探索建立技侦、网侦部门配合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机制;充分挖掘“大情报”、“云搜索”支撑作用,完善二手车交易市场、金银首饰加工、文物鉴定等社会单位的信息资源交换和共建共享机制;建立本地刑事关注人员积分模型及列控、查控四色预警机制,自主研发刑嫌人员库、缉控库和在押人员库等数据模块,实现对有重大作案嫌疑的前科人员、高危地域人员的动态管控。

  四是基础化的技术支撑。按照“一长四必”现场勘查新机制的要求,以提高现场勘查率和提高技术破案效能为重点,制定完善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三级管理机制,分级响应,分类勘验,专人负责,现场痕迹物证提取有效率显著提升。

  五是科学化的考核支撑。率先运用对标管理办法,将繁杂的16个考核大项简化为一票否决、达标和加减分三大项,加分项目重点突出打掉犯罪团伙和侦破系列案件在考评中的分值。目前,全市刑侦工作跻身“西部先进、全国上游”行列。

  全息作战平台运行至今,共形成研判报告980多个,发布警情信息1200余条,下发警情信息流转指令2100余条,根据指令共破获案件2363起,带破案件3013起,打掉犯罪系列团伙253个,情报研判指导打击破案的效能大幅提高。

  全息作战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情报信息、侦查手段、实战应用”高度集成和“信息整合、深度研判、类案打击”有机结合,完成了刑侦工作从“粗放”到“精细”侦查模式、从“单一”到“规模”破案方式、从“被动”到“主动”打防效能的巨大转变,为侦查破案提供全新渠道,为打防管控提供有力支撑。

  

  敢于担当破解治安难题

  开辟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新途径

  近年来,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因患有艾滋病、心脏病、尿毒症、传染病等严重疾病、身体残疾或吞食异物自伤自残,导致打击处理难、收戒收治难,造成恶性循环,形成“抓了放、放了抓”的怪圈,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损害了法律严肃性和公信力。

  为此,2015年以来,时任西安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雁,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长任军号等多次深入市第八医院、市局监管支队、强制医疗管理处(安康医院)等单位,就推进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指导。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治疗能力不足、经费保障欠缺、看护力量薄弱”三大突出问题,市公安局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内部挖潜,强化责任担当,先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涉艾滋病等特殊情况犯罪嫌疑人送押收押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等办法规定。召开专题会议13次,通过实地考察、广泛协商、征求意见、反复研究,2016年6月23日,市局联合综治、检察、司法、财政、民政、人社、卫计等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西安市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西综办发[2016]9号),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创新四大机制,畅通收治渠道。《实施办法》以“创新机制、提升效能、全员收戒”为目标,从遵循原则、适用对象、收戒收治、经费保障、奖惩考核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监管羁押戒治场所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畅通了收戒渠道,确保最大限度地收戒收治病残吸毒人员,建立了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新模式。一是建立了部门协同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综治协调,公安具体负责,检察、司法、财政、民政、人社、卫计等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收治收戒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改变了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二是规范了收治运行机制。确保渠道畅通,实行分级收治,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并处于传染期的吸毒人员和体内吞食异物给予分类收治。三是完善了经费保障机制。要求人社、卫计部门将病残吸毒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大病保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对病残吸毒人员住院治疗费用,实行“一站式”结算。四是严格了目标考核机制。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严格实施考核。

  破解三大难题,积极服务实战。《实施办法》的出台,从制度上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瓶颈”难题。一是破解了工作体制不顺的难题。《实施办法》着力构建党委政府领导、综治综合协调、公安具体负责,检察、司法、财政、民政、人社、卫计等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地收戒收治病残吸毒人员。二是破解了戒治渠道不畅的难题。《实施办法》明确了收戒收治标准,要求除“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不满十六周岁、学业正常或者监护人监护到位的;患有严重疾病极有可能危及生命或者严重残疾致使起床、用餐、行走、如厕等生活不能自理的”等三类法律明确规定不适宜强制隔离戒毒的以外,凡具有作案可能、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直接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无论患何种疾病,一律收戒收治。三是破解了戒治力量不足的难题。开辟医疗“绿色通道”,依托公共医疗资源,在蓝田县人民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建立病残吸毒人员医疗快速通道;投资200余万元,在市第八医院设立了全省首个公安监管传染病治疗中心,走在了全国前列,确保了执法办案单位送治的病残吸毒人员全部收戒收治收押。

  今年6月以来,市局强制隔离戒毒所特殊病区共收戒收治病残吸毒人员420人,其中吞食异物169人。监管传染病治疗中心累计收治传染病员100人(其中肺结核93人,其他传染病7人)目前在治45人,出院55人,安康医院在今年对吞食异物吸毒人员进行了90例异物取出手术。监管场所的应收尽收,给长期危害社会的病残吸毒人员带来巨大震慑,打消了吸毒人员企图以此逃避打击处理的侥幸心理,收戒率由80%提高到97.4%。

  民意导向助推“放管服”改革

  积极打造便民利民新手段新平台

  随着西安的快速发展,每年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护照的人数以40%速度递增,市局出入境管理大厅一度人满为患。随着18个区县公安出入境受理点的设立,今天的市局出入境管理大厅早已没有了当年人头攒动的景象,变为如同银行般的叫号、一站式服务,各区县群众可就近在各网点办理出入境事务,享受完全相同的服务。

  这是近年来西安市公安局大力实施便民利民措施的一个缩影,他们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原则,坚持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先后出台了8类108项简政放权便民利民举措,涉及户政管理服务类18项,交通管理服务类24项,出入境管理服务类9项,行业管理服务类20项,搭建平台服务群众类8项、提升警务效能4项,改进工作作风类5项、稳投资促发展类20项。共下放58项行政许可、备案和管理权限;取消23类不合理、不必要的证明材料,缩短了18项事项办理周期。这一系列新举措,实现了公安行政管理的全面突破,为践行党的宗旨、提升服务效能打下良好基础。

  老百姓所得到的实惠还体现在公安服务的各个层面。比如,身份证申办周期从60天缩短为30天;群众申请快递后可以在家中收到身份证;周末可以到就近大厅进行办理;遇到高考、应征参军等紧急情况还有绿色通道将时限缩短为15天;行动不便的人可以预约上门采集信息、送证。再比如,新建成的车管所大厅以及一站式办理流程,实现了2个工作日到2个小时的新车注册提速,2个小时到20分钟的车驾管业务提速。

  西安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任军号表示:“我们就是要让民警多服务、群众少跑路,使西安公安服务群众的水平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广大民警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有比较明显的增强,老百姓所能感受到的改革红利真真切切、不折不扣。”

  在此基础上,西安市公安局围绕打造法治公安、建设“网上公安”,进一步推行阳光警务、拓宽便民渠道。以责任为抓手,及时梳理公布公安机关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去年10月以来,市公安局对公安机关承担的行政权力和责任进行认真梳理、反复核查,于今年3月正式公布。权责清单事项共计413项。针对每一项事项,都明确了政策依据、主办单位、办理流程和所需材料,通过市局门户网站、微博等对社会公布,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社会监督。

  以改革为动力,形成了一批便民利民新试点、新渠道。围绕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试点,今年2月底开通了异地受理平台,制定了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等操作性文件,全市共设立省内及跨省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点64个,受理异地居民身份证5300多张,审核签发1600多张。

  围绕推进互碰自赔、建立保险理赔中心等快处快赔机制向公路和农村延伸试点,超额完成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线上处理交通事故任务,受到部交管局肯定和推广。目前,全市在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新建8处快处快赔服务中心,全市快处网点达到15处,每天处理事故近300起。

  围绕推进小型汽车驾驶人自学直考、自主预约考试试点,按照测试一批、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的原则,坚决取消传统考试计划分配安排,合理引导并倒逼驾校适应新的考试预约模式,斩断驾考背后的非法利益链条。目前,科目1、2、3考试自主预约工作机制已经建立,累计注册用户41万人,成功预约37万人次,满意度达到93.1%。

  以“互联网+”为突破,把“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变为现实。其中,“西安公安”微博影响力、关注度连续4年居全省政府机构首位、西部前列,先后荣获全国政务服务类电子政务应用优秀案例奖、全国十大公安系统机构微博和全国公安政务微博“微警务管理创新奖”等国家级奖项;“西安交警轻微交通事故在线处理微平台”今年1月29日上线以来,关注粉丝已达11万余人,受理事故14999起,在线定责12009起,在线理赔6290起,群众反响良好。

  在“互联网+”理念引领下,西安市公安局各单位积极结合各自实际,推出服务群众“新产品”。未央分局“互联网+微警局”改革,将微信服务功能由原先的户政、110、出入境三大功能,向法制、治安、消防、巡逻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领域拓展延伸,实现了平台功能与法律法规和群众需求无缝对接。

  相关阅读

  在全市三环以内派出所全面推行“一室一站三队”勤务模式。“一室”即指挥研判室,“一站”即68个街头警务站,“三队”即刑侦民警队、社区民警队、治安民警队,推动民警“上街面、下社区”,全力打造“亲民型、服务型、实战型”派出所。

  [亮点二] “四位一体”反恐工作新机制

  建立了预警、防范、处置、善后“四位一体”反恐怖工作机制;在全市建设了53个治安检查站,20个常设、40个临时反恐屯警点,68个警务站;建立了铁地联动等工作机制;组建了一批反恐应急小分队,提升了整体应急能力

  [亮点三] 全息化作战平台

  创建了以“一个平台、三项机制、五大支撑”为核心的全息化作战平台。“一个平台”,即“大数据作战平台”,通过建立合成作战办公室,发挥网络优势,整合多警种信息资源和力量,实现信息收集、侦察手段与实战应用的有机融合。“三项机制”,即信息整合流转机制、深度研判加工机制和类案侦查破案机制,通过流程再造,推动数据信息成果转化,提升打防针对性。“五大支撑”,即通过建立完善“投入、队伍、运行、技术、考核”等管理机制和相关责任体系,打破信息壁垒、丰富侦查手段,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亮点四]物流寄递安全监管新机制

  按照“治安区域全覆盖、治安要素全掌握”的总要求,成立西安市公安局物流寄递犯罪侦查支队,形成了以落实寄递实名制为核心,以信息化手段和系统化管理为支撑的物流寄递监督管理工作新机制;自主研发了“物流寄递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站点+终端”的安全管理模式,使收寄验视、实名登记、X光安检“三个百分百”的要求得到落实,在公安部第五届公安技术革新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亮点五]人员动态管理新机制

  建立了以“全局战略研判平台、警种信息研判室、分县局信息研判室、派出所综合研判室”四级研判机构为支撑的信息研判体系,以多警联动专业化平台为支撑的人员动态管理模式,形成了此项改革的“西安样板”。

  [亮点六]“341”人员密集场所管理机制

  将无须安全许可、群众自发性聚集活动和人员密集场所统一纳入管理范畴,建立了三级预警、四级防范、一体化处置的工作机制;对群众性自发聚集活动实行分区、分级、分类管理,统一预警指令发布权限,确保预防处置善后工作及时有效。

  [亮点七] 内部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

  围绕实战需求,坚持内部挖潜,持续推进警力下沉,充实基层派出所警力;精简机构、调整职能、优化结构,组建了视频侦查支队、环境犯罪侦查支队等实战部门,使机构编制资源有效优化,实现了警力无增长改善。

  [亮点八]8类108项便民利民措施

  持续推出便民利民举措,共涉及户政管理服务类举措18项、交通管理服务类举措24项、出入境管理服务类举措9项、行业管理服务类举措20项;搭建平台服务群众类举措8项、提升警务效能举措4项、改进工作作风类举措5项、稳投资促发展类举措20项;取消、下放了58项行政许可、备案和管理权限,取消、规范了23类派出所证明材料,缩短了18类事项的办理周期。同时,按照延伸工作触角、最大限度便民利民的原则,建立了495个“家门口”派出所、建立了18个区县级出入境受理点。

  [亮点九]受立案制度和刑事案件“两统一”工作机制

  在市、区两级公安机关设立案管中心,对本级管辖的行政、刑事案件的受立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全程监督;推动建立执法视频管理系统、涉案物品管理系统和受立案监督管理及案件互联网公开查询系统,实行执法监督全覆盖。

  [亮点十] “互联网+警务”工作新格局

  积极探索推出的“互联网+微警局”、“互联网+交通管理服务”等一批新措施,将网络警务格局进一步引向手机APP,服务功能也向法制、治安、消防、巡逻、信访、交通事故处理、驾证照办理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领域拓展延伸,实现了平台功能与法律法规和群众需求的无缝对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