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喝强力枇杷露上瘾,不喝就不太舒服 一年喝2000多瓶

发布时间:2017-02-28 11:20:00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一男子喝强力枇杷露上瘾,不喝就不太舒服 一年喝2000多瓶》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7-02-28 11:20:0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一男子喝强力枇杷露上瘾,不喝就不太舒服 一年喝2000多瓶: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参考借鉴,最新消息,请关注大铁棍娱乐网,以下内容来源网络,如有变动,以官方公布为准。

  一男子喝强力枇杷露上瘾,不喝就不太舒服 一年喝2000多瓶

  

男子喝强力枇杷露上瘾 一年喝2000多瓶

  网络配图

  男子喝强力枇杷露上瘾 一年喝2000多瓶。广州黄先生购买强力枇杷露想要止咳,没想到居然喝上瘾了。从2年前直到最近,他一天就要喝5-6瓶强力枇杷露,算起来一年要喝下2000多瓶,两年多里一共喝了四五千瓶。

  黄先生是广州本地人,今年42岁。27日,在广州某医院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的病房内,黄先生告诉记者,大概2年多前,他感冒咳嗽非常严重,晚上睡不好觉,便到药店买止咳露。“我想好得快一点,也没仔细看成分,直接就买了市面药店里常见品牌强力枇杷露”。

  黄先生说,虽然药物说明书上建议每次服用15毫升,一日三次。但他觉得咳嗽实在太痛苦,求治心切,一次就喝了半瓶,一天喝两次,“镇咳效果的确不错,喝完有种轻松、放松的感觉,很想睡觉”,他以为这是正常的药物效果,并没有在意。

  慢慢地,他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吃了大概一个礼拜,剂量就上来了,一天要吃一瓶多到两瓶,一不喝就感觉不太舒服,心里总是挂念着,脑子乱乱的”。他翻看药品包装,看到成份里有“罂粟壳”,心里暗暗觉得自己可能上瘾了。黄先生也曾尝试自己戒掉,可是只要半天不吃就撑不住了,“不停地呕吐,‘黄疸水’都吐出来了,周身冒冷汗,头疼,胸闷,手也肿了,全身发麻好像有蚂蚁在咬”。

  “喝了半年后,一天就要喝5-6瓶,前前后后花了三到五万块钱,”黄先生说,直到最近,喝完强力枇杷露后就要吐,不喝更难受,以前能吃两碗饭的大男人现在连半碗饭都吃不下去了。“什么事都做不了,像个废人一样”。

  最终,黄先生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前来医院治疗。经过药物戒断和UROD全麻脱瘾等治疗后,现在的黄先生已经基本恢复了,再过几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为什么强力枇杷露也会使人上瘾?黄先生的主治医生何日辉告诉记者,是药物里面的核心成分“罂粟壳”可令人上瘾。罂粟壳是罂粟的干燥成熟果壳,是一类阿片类镇痛药,其药理作用于吗啡相似。罂粟壳进入人体后,可作用于躯体中的阿片受体,令大脑产生欣快感,类似于海洛因成瘾,随着服用时间的延长,人体的阿片受体出现相应变化,对此类成分产生耐受,需要逐渐增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果。如果患者突然停止,则会出现戒断症状,导致人体非常痛苦,要靠继续服用才能减轻痛苦。

  何日辉说,罂粟壳虽然可致上瘾,但同时具有止咳防泻的药物作用,是国家允许的药物成分,在多种止咳药物、尤其是强力枇杷露中都有,但需要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如果严格按医嘱或建议剂量服用含罂粟壳的强力枇杷露,一般不会上瘾。

  记者走访市面上多家药店发现,强力枇杷露目前属于非处方药,消费者轻易可以购买到。目前较主流的几个牌子的强力枇杷露都含有罂粟壳成分。

  据何日辉介绍,一些含有罂粟壳的具有止咳作用的中草药糖浆剂如强力枇杷露、麻芩止咳糖浆、清热止咳糖浆等,长期、大量、连续服用,亦可成瘾。

  相关内容:

  20日,当阳市两河镇麦城村大蒜收购点,老板任有春指着门前堆积的大蒜说:“这些都已被7个商贩订走了。今天有两个河南商贩上门都没货,俏得很!”

  当阳长坂坡,三国时期因张飞而享盛名。如今,“长坂坡”大蒜崛起,这是我省首个农产品集体商标,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带动蒜农增收10倍以上。

  都是种大蒜,当阳有什么秘诀?

  神奇大蒜

  13项科研成果孕育而成

  麦城村5组任光发坐在家门口,手里捏着个机器,娴熟地将蒜薹从大蒜中取出来。

  凑近一看,这个机器能便捷地划开大蒜表皮,取出蒜薹,乡亲们称之为“取薹器”。

  任光发说,以前,农民取蒜薹都是用针划开表皮,很容易损伤蒜薹,影响品质。镇农技站推广标准化生产,农民统一使用取薹器,质量更高,销路也更好了。

  镇农技站主任吴方华,已在此工作17年,笑称自己是“和大蒜产业一起长大的”。他回忆,2004年的一场灰霉病,让1万多亩大蒜一夜间染病枯黄。他们心急火燎,请来省农科院专家攻关一年,终于克服灰霉病。

  刚起步的大蒜产业免于夭折,但风险仍可能不期而至。看着一望无垠的蒜田,加强科研的紧迫感涌上吴方华心头。

  他们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扎根田头,研究大蒜的种植环境、生产周期、病害防治等。经过多年苦心钻研,他们先后获得1项科技发明、2项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3部质量技术标准、1批万元田高效技术模式和6项科技进步成果。

  如此深厚的智慧凝聚在一起,造就了一株“神奇的大蒜”。

  “大蒜规模化种植面临两大问题:人工播种效率低,灌溉靠天下雨。”吴方华说,当阳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关,研发新型大蒜播种机,同时攻克喷灌技术。如今两河镇大蒜80%采用机械播种,100%实现喷灌,比人工播种效率提高了120倍,产量也有保障。

  产业发展之初,农民生产粗放,过量投入化肥,销售时甚至往大蒜里掺泥沙。镇农技站又到田头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任光发流转了6亩地种大蒜,按专家教的方法精耕细作,去年赚了6万多元。“以前种油菜、小麦,一年收入只有6千多元,如今翻了10倍!”他笑得合不拢嘴。

  品牌大蒜

  从包装到质量统一标准

  看到能赚钱,农民纷纷种起大蒜,两河镇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万亩增至4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大蒜种植基地。

  产量猛增,市场又成了问题。

  村民任有春回忆:“刚种大蒜时,我骑着自行车,赶很远的路把蒜拖到当阳城区,仍很难卖出去。”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该镇68家种蒜大户率先抱团,成立产销者协会。2005年底,协会成员自发出资,成功申报了“长坂坡”集体商标。这是我省首件农产品集体商标。

  到2007年,产销者协会又成立“长坂坡”大蒜合作社,吸纳全镇蒜农,历时两年筛选出优质的固定种植品种,统一配送种子、农药、肥料,还设计了“长坂坡”大蒜的统一包装,免费发给蒜农。

  在镇农技站门前,记者看到一张公示栏,显示了上个月各基地大蒜质量的抽检情况。“如果有一批次产品出了问题,就会放大成品牌的问题,必须小心经营。”吴方华说。

  在大蒜代收点,每个包装好的大蒜上,都印有二维码。记者扫描二维码,能读取大蒜产自哪个农户,施过哪些肥料和农药。目前,这种可追溯体系已覆盖了全镇30%的大蒜产品。

  如今,任有春再不为卖蒜发愁了。他因车祸导致腿部残疾,不能下地劳动,便开了大蒜收购点,每天坐在家里,少则能收3000公斤,多则可收1.5万公斤大蒜。

  “来拉货的车一辆接一辆。前天每公斤还卖0.22元,今天已涨到0.26元。”任有春说,“当阳大蒜已今非昔比,名气大了,价格也高了。”

  脱贫大蒜

  增收后又面临新课题

  洗泥、摘叶、浸水、清洗、包装……在任有春的收购点,几名村妇正在忙碌。屋场上,一捆捆处理好的大蒜码得整整齐齐。

  71岁的刘成荫老人,熟练地洗着大蒜。她乐呵呵地说,每年从7月忙到次年5月,工钱一天50元,一年能挣1万多元呢。

  这样的收购点在全镇有70多个,蒜农、经纪人甚至杂务工,都尝到了“脱贫蒜”的甜头。去年,该镇就有525户贫困户靠种大蒜脱贫致富。

  这个“脱贫蒜”还摘获了很多荣誉——中国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湖北名优蔬菜……

  但任有春的一句话,道出了蒜农的普遍担忧:“可别再出现2004年那种大范围的病虫害了!”

  4万亩集中连片种植大蒜,1万多户农民赖此为生,一旦出现极端病虫害或市场波动,就可能将产业逼入寒冬。

  两河镇党委书记王君莉说,政府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发展多样化特色种植,例如民主村种地瓜、赵闸村种辣椒、麦城村种鱼腥草,在大蒜产业之外形成一村一品,避免种植过度单一形成隐患。

  走在“大蒜之乡”,深加工企业难觅。简单地种植、销售,附加值极低。这对政府、合作社和蒜农而言,又是另一个新课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