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新闻热点素材分析(精华版)》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8-03-23 10:51:5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近段时间,文青这个词儿再度成为坊间被讨论和揶揄的焦点。几起热点事件,让文艺青年从来没这样被“重视”,尽管这种“重视”带有几分粉色甚至黑色幽默色彩。
文艺青年,顾名思义,就是热爱文化艺术的青年男女。但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文艺青年的意义已经跟这个词儿本身的字面意义渐行渐远。比如网络流传的一个版本中,文艺青年被总结了如下特征: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这几个特征互为因果,爱好文艺,所以不会挣钱,穷,因此更痴呆。在这系列特征背后是一些有共性的关键词:细腻、爱自由、情绪化等等。
在普遍的认知中,中国现阶段的文艺青年,绝大部分人的生存能力都比较弱。这种“弱”主要体现在生活能力、经验,以及个人收入上的欠缺。造成“弱”的原因也比较好理解,就是他们普遍生活在一种与世无争的状态下,浪漫、不大现实地思考这个世界,不积极入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年轻人群体中,这样的性格或爱好特质当然容易落伍,容易成为所谓“生命力不够旺盛”的指斥对象。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加剧了世俗大众这样的认知。这些因素包括:文艺青年阵营的自我妖魔化,部分文艺青年的过于清高,父母辈对文艺青年未来的焦虑等等。
拿张杨事件中的女主角举例,她一切行为到后面的呈现已经流露出“臆想”乃至自我阐释的轨迹,无论她自己讲的理由多么高端,甚至拿出信仰来说事儿,实际上给人的感觉还是“不能理解”,也因此容易被视作异端。这样的舆情说明,文艺青年,不管你拿出多有哲学、思想含义的“人生糖纸”包装自己,如果你的想法有些“病态”,行为又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你就不可能被大家认可,更难以得到尊重。
但我也不认为文艺青年跟大众与社会的关系就那么紧张,在大多数人心中,文艺青年普遍心地淳善,有审美情趣。许多人也希望跟文艺青年交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处着轻松,有趣,让人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
别丑化文艺青年,也别因为是文艺青年就自觉高人一等。这才是看待这个词的客观、公允态度。有种倾向是不对的,文艺青年们需要自省:因为我是文艺青年,所以我爱怎么做都行,爱以什么方式生活都有这个天然权利,且这些生活方式比所有人都优越。的确,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一定要记住,这种自由是相对的,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的一条分际线,过了这条线,“文青”包装就成了笑谈,会狠狠砸伤自己的脚。
手游无声狂欢下的孤独
伍 岭
手游代表了青年人的某种情绪。这种情绪里充满了对自我的表达和对现实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情绪叫——孤独。
手机游戏(以下简称“手游”)流行多年以来,最近才更加深有体会地觉得它不单单只是游戏,而代表了青年人的某种情绪。这种情绪里充满了对自我的表达和对现实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情绪叫——孤独。
大概有些青年并不认同,会问“孤独感”在哪里?这种感觉虚无缥缈,它漫游于你的手指之间,是在你按下手机屏时全神贯注的眼神里,它甚至会向外辐射,会让人变得愈加孤立和疏离。严重的话,它还可能给人带来伤痛,会在人体封闭的内腔造成肉眼观察不到的生理上的影响,正如面对孤独时,你并不知道孤独所在。
是什么造成了青年人的孤独?有人说是“佛系”文化,它代表着一种追求任性又爱独处的生活方式。可我并不认为这与“佛系”有太大的关系,人们只看到了佛的随缘的一面,却未能识得它应当积极关爱人类的一面。所以说,因“佛系”而带来的青年人的孤独是不全面的。又有人说是游戏造成了青年人的孤独,因为游戏本身倾向于人性的诉求——冒险、英雄主义、爱情以及功名成就(游戏排名)都能在里面获得相应的满足,尤其是这种社交型的游戏,更加开启了一种无声的狂欢模式。
比如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小游戏《旅行青蛙》,它的玩法十分简单,仅有两个游戏面画。一个场景是一只住在树洞里、喜欢旅行的小青蛙,玩家需要帮它采购外出旅行的餐点便当等各种必需品。另一个场景是树洞外的庭院,玩家要随时去收割庭院里的三叶草帮小青蛙买旅行用品。整个游戏其实相当静态,玩家就像是位“空巢老人”那样准备好家里的一切,只等儿女归来。这确实是种孤独,而且这样的孤独让人沉迷,让人想急切地去表达某种爱意。
另一个爆款游戏叫做《恋与制作人》。玩家将经历时空外的相遇,陷入一场超越现实的爱恋。也就是说游戏里不同时空的不同人等着与你谈恋爱,情节简单玩法单一也难挡玩家热情。不同时空的爱恋大概满足了人们尝试爱情的新鲜感,在某种情感不易被保护的现实之下,寄托于虚拟的爱情当然是心理上慰藉,它既不会有现实中可能的伤害,又可以保持少女心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逃避现实的娱乐,也同样是孤独的。
有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手游行业收入近180亿美元,是2015年的两倍多,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游市场,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约三分之一。由此看出,中国有大量的人都沉迷于手游,而其中占比最多的当然是青年人。这和居家看电影、阅读、睡觉的“宅”文化还有所区别,他们或许不是宅男宅女,却对现实本身提不起精神,行走的路上、拥挤的地铁中、吵闹的餐馆里、工作的间隙,随处可见“手游的战场”,他们身在外,却将心紧闭在内,这种孤独由内而外,让人不敢亲近。
记得某首歌里唱过:孤独是一个尤为特别的地方。它确实是特别的,某一种孤独甚至还可能是高雅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但青年人普遍的孤独感,就不是一种应该有的现象。同时,若说手游造成了这种孤独感,我也不会认同,因为就算没有这些社交网络平台,青年人也会找寻另一种躲避现实的方法。从另一方面而言,人生是一场自我对孤独的有效救赎,因此孤独也绝不是一个全然无用的经验,它会让你享受孤独的同时,内心也丰富多彩。
带爸妈看世界,说走就走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为人子女者,别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太多上演。
这几天,梨视频上一个“男子租房车带母亲旅游”的视频火了。字幕介绍,李权带着母亲从南阳到三亚旅游,行程5000多公里。房车租金8400元,出去总花费2万元左右。在谈到原因时,李权说以前要带母亲旅游时,她总说腿疼,出去太累,和老婆商量之后,便租了台房车代步,而且路费和住宿费都省了。无独有偶,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河南三门峡灵宝市,一张“男子背母亲看社火”的图片在网上疯狂刷屏,大家纷纷称赞这名男子“有爱”“正能量”。
自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一辞职金句走红后,去看世界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不过,一起结伴去看世界的,似乎以情侣、兄弟或者姐妹居多,而少见李权这般带母亲去的。当然,你可以说李权并不只是带着母亲,而且还带着妻子和儿子。如果较真的话,更准确说法应该是——— 李权夫妇带着母亲和幼子外出旅游,毕竟带母看世界是夫妇二人共同的决定。
孝顺父母从来就是美德,也正因如此,对李权以及那位“背母亲看社火”的男子,网友都不吝赞美之词,给其贴上孝子的标签。我想,看了视频或者图片的人,除了“这也不算啥,我也这么干过”的人外,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感动一阵子,后悔一辈子”,因为他们的父母已经故去,遗憾无法弥补。另一类则是有条件学习李权好榜样的人,而他们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起而行,马上决定带父母外出的,另一类则是感动一下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们还不够成熟,体会不到父母的“心口不一”:明明很想儿女,却劝他们不要老回来;明明很想去旅游,却说“哪儿都一样”,只因为怕占用儿女时间、花他们的钱……就此来看,李权母亲说“腿疼,出去太累”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有一定“水分”,她只是不愿意给儿子增加经济负担。一位哲学家说,父母们总是善于在子女面前掩饰自己的失意、恐惧、贫穷还有烦恼,他们的辛苦,是为了子女的甘甜,他们的倾心尽力,不求任何回报。嗯,这话很对。
当然,除了够“成熟”之外,为人子女者还要够“聪明”。一方面,必须明白不能“等所有的作料备齐了再去炒菜”,你未必要等有了小几万旅游经费、有了三五天假期,才带父母去看世界。周末或者晚上,陪父母就近走一走,不时说上几句就是孝顺。其实,父母在乎的不是去哪里,在乎的只是儿女在身边。
至于聪明的另一面,则是要“以骗攻骗”,父母怕花钱,儿女就把花的钱往低里说,或者干脆说免费。举个例子,之前常常想带父母去看场3D电影,但每当提到这茬,他们就说有啥好看的,不如在家看电视自在,想看啥看啥。后来,“先斩后奏”,买了几张票,骗他们说是单位福利,免费送的,他们这才欣然前往。而在观影间隙,明显可以感到他们的开心与满足。
智者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在孝敬父母这件事上,也是同样的道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为人子女者,别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太多上演。世界那么大,和我们一样,父母也想去看看。别等待太久,因为带爸妈看世界的最好时间,不是过去,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董老师的“金句”,价值何在
又一位老师成“网红”。北京青年报报道说,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老师董桂菊,因为点评作业的“金句”而走红网络。董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上课,学生首先要喜欢你,然后会喜欢上这门课。这就包括作业批改的环节,通过这些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魅力。”这表明董老师是在专业教学中加入了精神交流的因素,把教学提升为“教育”。所谓“网红”与“金句”都是表层的东西,对人的关注,才是董老师这样做的价值所在。
在读到关于董老师的报道之前,读到一位财经作家的一篇演讲,他把教师列为将来要被机器取代的职业之一。如果是指职业技能培训,这个预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网上的公开课其实已经取代了传统学校的一部分功能。根据目前机器人工业的发展趋势,需要人来掌握和实施的诸多技能,将来会直接由机器人来取代,至少有一部分技能培训和传授,还需要在人与人之间传授、继承了。
教育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价值,不是劳动力训练,而是“育人”,满足人的自我完善的需求,满足人成其为人的需求。这个需求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情感的、审美的、人的气质与个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董老师的学生仅仅是需要一些谋生的能力就够了,又何必互相传看董老师的批改?又何必羡慕别的同学从董老师那里得到了“金句”?“言为心声”,他们是想从董老师的批改中更多地了解他们所喜欢的老师,阅读董老师的批改,也是与董老师交流的一种途径。但是像董老师那样做的老师,估计在高校还不多。
董老师去年所教学生130个人左右,每隔10天交一次作业,一学期有6至7次作业,一个学生的作业批改时间是8至10分钟。按8分钟算,交一次作业董老师需要用17个小时来批改。按8小时工作制,需要用两个工作日多一点的时间来批改。这个学期学生人数增加到了400人,批改一次作业的时间增加到将近7个工作日。而这样的脑力活动一天之内如能持续4小时,强度已经是很高了。这样一量化,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当一个董老师那样的网红付出这样的代价?同时也让人担心:董老师如何撑过这个学期?
也许该校这个专业缺老师?董老师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董老师这样的“教育资源”还是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具有董老师那样的专业水准的老师不一定难找,董老师的难得之处,是她与学生的精神交流。一般认为,理工科专业的教学,没有多少情感的、精神的因素,师生之间在专业教学中也不需要多少内心世界的交流。但是董老师告诉我们,这是误会、误解。
教育界外面的人误会、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的管理者也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精神交流是可有可无的。董老师从学校获得的嘉奖是教学奖,校方是否认可董老师的做法在育人方面的价值,报道中看不出来。
普及新能源汽车大有可为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一举多得,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在科技创新方面,新能源汽车不仅带来汽车动力方面的革新,更全方位集聚了多项科技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具有强大外溢效应的基础创新。眼下,国内的智能汽车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保持对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对于汽车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拉动。其二,在环境保护方面,以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的汽油车、柴油车,对于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意义重大。其三,则是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进一步刺激汽车消费,从而形成强大的消费驱动力,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眼下最关键的是让更多消费者转变观念接受新能源汽车,这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比较优势。除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购置税优惠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关注。比如,一些消费者担心充电桩安装问题,虽然大部分车商承诺免费为用户安装充电桩,但在实际执行中牵涉一些住宅区车库不具备条件、物业不允许等情况。这就需要在政策设计上将这些实际问题考虑在内,打消消费者顾虑。再如,在道路通行、牌照获取等方面还可给予新能源汽车更多优惠。眼下很多限牌城市都为新能源汽车开辟了“绿色通道”,无疑是相当具有针对性的举动。此外,还有专家建议,新能源汽车可少缴或者免缴道路通行费、享受车险优惠等等,都值得考虑和探索。
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是大势所趋,政策扶持有利于加速这一过程。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国内车企乘此东风,生产出更多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用产品本身说话,是新能源汽车抢占市场最根本、最有效的策略。
多给学生“标准答案”以外的空间
“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这哪里是一个小学生,这是一个哲学家。但这个哲学家确实是一个小学生。
前天,宁波华天小学602班学生邵梓淇的这篇周记,被他任课老师王老师晒出后,迅速在网上走红,截至当天晚上8点,已收获1万评论、5万转发和10万点赞,并被许多微博大V争相转发。有网友自嘲:我读六年级的时候在干什么?
确实,像邵梓淇这样善于思辨甚至有些耽于思辨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是,有类似气质和能力的孩子并非稀有。从若干年来跟小孩子打交道的经历中感觉到,可能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都有这样的孩子,或者是男生,可能是女生。这类学生将来最有可能在艺术创作和人文领域研究中取得成就。邵梓淇或许是这类少年中比较突出的,即思考比同龄孩子更深入、更成熟,更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于是就有一个问题:遇到“标准化”的考试,邵梓淇怎么办?如果他的答题不符合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会放过他吗?须知,标准化考试,标准之苛刻,即使同义词、近义词,都没有选择余地。标准化考试代表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任务是记忆、背诵,然后根据已经给出的标准答题,谁自主思考谁倒霉。而邵梓淇刚好相反。
王老师告诉记者,五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每天中午邵梓淇都会有一定的冥想时间,用来反思自己、思考未来的方向,以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王老师会把邵梓淇的作文晒到网上,至少她是欣赏、鼓励这样的思考和写作的。报道还提到邵梓淇的同学的一篇文章,说他如何挑战邵梓淇,与其辩论。这说明,对邵梓淇和其他同学来说,这个班级是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的各种思考、争论在这里被容纳、鼓励。如果换一个老师,或许不能容忍邵梓淇这样的孩子,认为他所想所写不合常规,用标准化的理念去要求、规范邵梓淇,必然会引起邵梓淇的反弹,很难预料事情会闹到哪一步。但是,学生的成长不能靠幸运,不能满足于某几个老师的宽松、宽容。
王老师引用17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的一段话,给邵梓淇的这篇周记写下这样的评语:“‘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能思考。’我很高兴,看到了一根苇草在我们班茁壮成长。很荣幸能成为你的老师,能得以分享你这些认真而精彩的思考。”从事教育工作,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师生之间有这样的精神交流。这样的师生互动越多,说明教育生态越健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活力越是能被充分释放出来。
文章来源:骂人大全=http://marenw.zxd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