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影评 爱情喜剧电影港囧观后感(二)

发布时间:2016-03-23 12:05:06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港囧影评 爱情喜剧电影港囧观后感(二)》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影视大全】栏目,于2016-03-23 12:05:06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可是《港囧》上映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

  从片方谋划看,国庆前提前上映的目的很明显,尽可能拉长票房战线,囊括整个国庆档,这当然是王者的战法,也让人联想起动物界的划定地盘——国庆档是我的了,这是《港囧》的地盘。

  徐峥似乎有能力做到。在《泰囧》中,徐峥已经证明了他是中国最好的制片人式导演,能够完全按照类型片的法则去让一部电影皆可能“平易近人”,这将是中国电影新的江湖规矩,而徐峥为代表的一代电影人,是重新订立规矩的一代。

  从任何角度来看,《泰囧》能做到的事情,《港囧》都没有可能做不到,况且《泰囧》是多么好的一部先导集。

  可是,《港囧》确实玩砸了。

  无论做何种维度的评价,《港囧》都必须是一部标准商业片,片方对30亿的目标锚定,意味着需要5000万以上的观影人次才能撑起这个票房(以60元票价计),到哪里去找5000万的长尾市场呢?电商促销、《泰囧》助推、高期待度可以保证前三天的票房,但后续来看,票房续航能力才是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质量成为票房成败的关键,如果影片质量不高,那么现有的布局就是最差的布局——国庆前就将票房潜力用尽,国庆《鬼吹灯之九层妖塔》不是省油灯、《夏洛特烦恼》有够烦,《港囧》就等于提前做死了自己。

  当然,如果《港囧》还像《泰囧》一样成功,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

  很遗憾,《港囧》不是《泰囧》。

  不安利《港囧》的五个理由

  一《港囧》最大的问题是:不好笑

  从影片前期口碑来看,从业内到观众就一句话:不好笑。

  从《港囧》现有剧情看,就是一部传统错摸喜剧,而之类高度剧情化的喜剧,最依赖的显然是演员表演,也就是说,情节好不好笑,要看演员能不能把它演好笑。

  实事求是的说,《泰囧》最大的笑点和看点,依次来自王宝强、黄渤、人妖姐姐和范爷,大家都看到了,上述强援这次一个都没有。

  不能说徐峥不是好演员,也不是包贝尔不够分量,而是以现在的能量,是撑不起一部现象级大片的。

  当然,好笑并不是衡量影片卖座的唯一标准,可是《泰囧》毕竟是部喜剧片,一部不好笑的喜剧用什么证明自己是喜剧呢。当然有人说,《心花怒放》也不够好笑,照样热卖,可是《心花怒放》没有遇到下面的问题。

  二 更倒霉的是,还遇到神一样的“对手”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失利电影大多有个“神”一样的对手做映衬。

  在厮杀激励的国庆档期,本就底气不足的《港囧》在《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和《夏洛特烦恼》这两部年底票房冠军种子选手和年度超级黑马的包围中,介么好的运气只能让人说一句:请多保重。

  照理说,国庆期间观众是有看喜剧的刚需的,可是这样的刚需被口碑更赞的《夏洛特烦恼》满足了,观众也有看大片的需求,那么请看《鬼吹灯之九层妖塔》。等等,好像还有一部徐峥的喜剧叫什么来着?

  三“徐布斯”这个梗,肯定一点也不好笑

  没有人怀疑,《港囧》是一部极度互联网的电影。

  从先导预告片通过互联网首发,到定档发布会的网络直播介入,互联网贯穿并主宰所有影片话题的逐步传播与发酵。最后网络售票介入线下实体院线,网络院线的出现直接将影片送达用户。

  可是光线忘记了一件事情,互联网只是工具。

  互联网本身是不会创造票房的,电影才能创造票房。互联网能做的,只是聚合平台,对于电影营销来说,任何手段和工具都只是在做一件事——聚集人气。可是当电影本身有问题的时候,互联网就从聚合人气变成了散人气。

  因为在互联网上,任何好笑的梗都是放大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在街上摔倒,满大街的人都在笑,你即使觉得不好笑,也可能忍不住笑起来;反之,如果大家都不笑,即使你觉得好笑也会忍住。

  《泰囧》是前一种。《港囧》是后一种。

  四虐哭宣传太low

  能把一部喜剧电影男主角当场虐哭的发布会,也只有《港囧》了。

  7月27日《港囧》第二场发布会,包贝尔作为男主角正式亮相。片方特意收集网友吐槽内容,并让包贝尔自己现场朗读。结果读到第9条,包贝尔当场洒泪,“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我,就是一个大馅饼掉到我脸上。”

  有媒体评论,“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宣传效果出来了”。这个笑话很好笑。

  问题是:《港囧》需要这样的宣传吗?电影宣传的目的说到底跟卖白菜没什么不同:一是我这里有一堆白菜要卖,二是我这白菜比别家都好,你赶紧买我家的。《港囧》应该做的是后一种,可是他们把重点放在了前一种,于是囧掉了。

  如果虐哭包贝尔真的是片方宣传方法的话,那么也用错了方向,因为他们选择的是前一种。

  最大的问题是:让所有网友都知道所有网友都不喜欢男二号,这样真的好吗?这个点子是谁想出来的?卧底吗?

  五《港囧》已经失去了它的观众

  最后我要说的是,《港囧》其实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观众。

  光线影业今年以来的电影运一直都不大好,观众看到赵薇很容易想起同样大制作的喜剧《横冲直转好莱坞》,看到包贝尔不是想起电影哪里好笑,而是他在发布会上的眼泪,看到徐峥想起的是他在各大互联网发布会上的发言,仿佛看到某一位互联网大佬。

  最大的问题还是那句:看过电影预告片和花絮的观众多数粉转黑,这对一部电影来说实在不能再糟糕了。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口碑传播几乎改写了中国电影的版图,《老男孩》《分手大师》《泰囧》这些小成本喜剧是怎样赢的,《太平轮》、《一步之遥》等大片就是怎么输的,当《泰囧》还是一部站在观众一边的高口碑小片的时候,观众已经用脚为它投过票。

  但当《港囧》以喜剧大片——它曾经的挑战者形象归来的时候,观众还会选择它吗?

  互联网时代,口碑就是一部电影的风水,风水坏掉了,电影的命运还能好吗?

  徐峥站神坛上太累了,休息一下吧

  《泰囧》之后,徐峥就站上了中国电影的神坛,现在,时候下来休息一会儿了。

  可是《泰囧》之后,如果说《催眠大师》还可以剑走偏锋成功一回,那么喜剧类作品《摩登时代》的彻底失败、《心花路放》的质量失败实际上已经为徐峥敲响了警钟——可是跑偏的其实是中国电影的投资方们,人们错误地以为《泰囧》只要徐峥出马,不管阵容这么变,都能够再造票房神话,再次给观众带来一场久违的狂欢。

  可是片方错了,观众喜欢的不是徐峥本身,而是徐峥+王宝强+黄渤的三剑客组合,只要其中两个人在,观众就能被带回到《泰囧》的记忆中。可是这一次,只剩下徐峥了。

  徐峥擅长商业电影,没有疑问,可是好莱坞也擅长商业电影,每部电影都成功了吗? 徐峥及其电影团队对于商业片规则对观众的尊重,并不必然获得观众的尊重,就像中了一次大奖,就把一切看成是必然的,可是这一切并不是必然的。

  30亿的一场豪赌注定玩砸了,徐峥没有错,信任他的光线也没有错——对徐峥的信任是在商业计算的框架内,而徐峥也确实是在设定的商业游戏里起舞,大家似乎都没有错——可是最后的结果是错的,这就是商业片。从首映开始的口碑倒挂,恐怕已经是不可挽回的即将发生的事实。

  《港囧》之后,还有《印囧》,就像姜文《一步之遥》之后,还有《侠隐》。我相信,两位电影人的下一步作品都会拿回属于他们的荣耀,只是中国电影再无票房神话,本来也似乎没有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