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恐怖片《不请自来》影评解析,《不请自来》剧情及结局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08 15:03:06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美国恐怖片《不请自来》影评解析,《不请自来》剧情及结局分析》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影视大全】栏目,于2016-09-08 15:03:06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美国恐怖片《不请自来》影评解析,《不请自来》剧情及结局分析》由大铁棍娱乐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分享,感谢访问大铁棍娱乐网。


  《不请自入》是美国梦工厂于2006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查尔斯·盖德(Charles Guard)托马斯·盖德(Thomas Guard)兄弟联合导演,伊丽莎白·班克斯、艾米莉·布朗宁等参加演出的恐怖伦理电影。该片讲述一个女孩发现父亲偷情,愤而想用汽油烧死父亲和情妇,却误杀了姐姐和母亲,继而引来失忆,醒来后与自己死去的姐姐共同寻找真相的故事。

  关于《不请自来》的剧情,我们可以套用当下时髦的句式:《不请自来》没告诉你的,荣格和拉康告诉了你。于是,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人格面具”Persona和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Theory of Mirror Image,在这部电影之中,牵物引类。正如拉康所言,“欲望是对他人的欲望的欲望。‘自我’是在‘他者’那里实现其自我。”

  影片的主人公安娜,身体力行地实现了这句话。起先,她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在姐姐的身上(邪);后来,她又将自身的欲望影射在男友的怀里(正);最后,这两股欲望合并成她对于“后妈”的欲望。她,完全地成为了欲望的俘虏。前前后后,她一个个地将他人的“人格面具”,戴在了自己的脸上。正如荣格所言,“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那么,这些晦涩的理论分析,《不请自来》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很简单,影片随处的可见的“镜子”和“窥视镜头”,润物细无声地利用电影特有的属性,影射了这些原本只能书写在文稿纸上的哲学命题。巧妙的是,导演在影片的开头处就跟观众玩了个“镜中游戏”。回到家的安娜,快活地躺在床上,镜子在画面的深处,靠墙;紧接着,下个镜头就是越轴拍摄,观众通过镜子看到了安娜。

  这里,导演通过镜子,将观众看电影时不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安娜的欲望,进行了勾芡。相对应的:影片最后,当安娜通过“窥视镜头”看到父亲与“后妈”偷情的场面,安娜的欲望投影,一览无遗。观众,再次透过这些“窥视镜头”,与安娜一道,沦为欲望的参与者。

  此外,安娜在凝视自身影子的时候,见到姐姐艾里克斯;安娜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地责备自己;安娜在镜中凝视自己的“后妈”;都是“镜像理论”绝好的影像表达。

  关于真相,安娜其实早就知晓的。她,以一种“选择失忆”的方式对那晚失手错杀母亲与姐姐的真相,进行逃避。就连,知道真相的男友,一起杀害。类同《蔷花,红莲》的叙事结构,虽然《不请自来》稀释了少女怀春的淡淡哀愁,但是浓墨重彩地将影片赋予了“个人人格”的抒映。草蛇灰线的应用,相比《蔷花,红莲》,平分秋色。

  与此同时,《蔷花,红莲》浸润在影像深处的东方式含蓄,在这部《不请自来》中变成了美式传统惊悚片或恐怖片特有的“愈演愈高潮”。反传统的是,导演将整部影片的基调对准了人格的“降格”。开头时,安娜离开心理治疗中心时的俯拍镜头(类似希区柯克电影常见的超高俯拍镜头);结尾时,安娜手握利刃的超低机位。一高、一低,所有的话语在这样的镜头面前,顿感苍白。

  最后的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影片的高潮戏:当安娜的父亲将艾里克斯的死亡,怒吼地告诉安娜。安娜一步步,逼视逐步后退的姐姐,直到…她在落地窗中看到了自己(过曝,正反打)。随着交响曲的奏鸣(貌似莫扎特的《安魂曲》,望高手指正),影片的最强音,终于出现。至此,安娜的“人格独立——人格分裂——人格重组”,得以通过影像,完成表述。因为,她在影片最后骄傲地说道:“我做了我没做完的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完全地从错杀母亲与姐姐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进入了一个完全臆想的世界。

  至于“吓人”方面,《不请自来》运用了当下时髦的“张力式”配乐,进行诠释。“弦乐——静音——强音”,抑扬顿挫之间,充分地调动着观众的心理预期。无论如何,荣格的“人格面具”也好,拉康的“镜像理论”也罢,《不请自来》只是再次验证了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的话,“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如此而已。另外,这还只是盖德兄弟的处女长片之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