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先吗,日本人何来“杂种”这一说》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娱乐资讯】栏目,于2016-02-19 17:53:0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人吗? 九大证据揭示:中国人原来是日本人的始祖 1、樱花
是爱情与希望的象征,日本的代表物之一。樱花,起源于中国,原产于中国喜马拉雅山脉。被人工栽培后,这一物种逐步传入中国长江流域、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岛。 秦汉时期,宫廷皇族就已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当时万国来朝,日本深慕中华文化之璀璨以及樱花的种植和鉴赏,樱花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了东瀛。 2、和服
在19世纪末期以前称作吴服。吴服(ごふく,gofuku)这个称谓源于中国三国时期,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经传入日本的缘故。 昔日吴服与和服两种概念是有区别的,但今天这两种概念已几乎重叠。很多卖和服的商店,招牌上会写着“吴服屋”(吴服屋),可见两词已经基本上同义化。 3、相扑
一种类似摔跤的体育活动,秦汉时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大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现为流行于日本的一种摔跤运动。 尽管有人称,中国相扑和日本有关系。但日本的相扑是否由中国输入,目前没见到明确记载。后来成为日本的国技,日本的国际性的格斗术和体育运动。作为专业竞技项目,在日本国内称作大相扑。 4、木屐
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木屐是汉人在清代以前,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的普遍服饰。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 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随着木屐在日本服饰里面的地位,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日本的传统服饰。 5、茶道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到明代,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6、花道
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其天时、地理、国情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7、榻榻米
一种起源于中国汉朝,发展并盛行于隋唐的中国式家具。于盛唐时期传播至日韩等地。我国西安的皇室古墓里就有榻榻米系列产品的使用。 唐后,凳子及高脚床盛行,榻榻米逐渐在中国衰落。榻榻米起源于中国汉代,是从中国盛唐时期传入的日本的,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8、艺伎
以“侍酒筵业歌舞”为职业的艺伎,在历史上本来并不是日本所特有。中国的唐宋时代,士大夫携妓吟唱,是当时普遍的习俗,在中国浩瀚的诗词曲赋中,留下了不少咏唱歌姬的佳句。 当时中国的官妓,以及朝鲜的妓生,和日本的艺伎都有相类之处。随历史的发展,只有日本的艺伎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9、生鱼片
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上溯到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叫“?”或“脍”,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脍炙人口也是来源于此,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在日本是很受欢迎的食物。 日本人真的是“杂种”吗?
经常从中国人的口中听到一种说法——“日本人就是中国人。徐福从中国带到日本的中国人的子孙就是日本人吧”。每当听到这种说法,笔者都感到困惑。这种说法也许是出于一种亲近感,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是拥有相同祖先的同一人种,关系能够更为密切。也许是出于一种优越感,就如同英国人对美国人所抱有的本家意识一样,认为中国才是日本的真正起源。秦始皇为寻找不老不死之药将徐福派往日本的传说在中日两国的许多地方都有流传,但其中很多似乎是后世编造的虚构故事。那么,日本人来自哪里呢? 如果只看相貌,中国人和日本人非常相似,但骨架却一直被认为完全不同。据称中国人的腿部轮廓苗条,与O型腿比例很高的日本人截然不同。过去日本人不吃肉,在榻榻米上生活,因此体型矮小,而且腿也很短。但是,二战后日本的饮食出现了欧美化,生活中也开始使用椅子。由此,日本人的身高变得比中国人更高,近年来年轻人的腿也变得修长苗条。外表上的相貌和体型因饮食、生活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仅通过外形无法确定祖先。
作为寻找一个民族的祖先的方法,还有分析语言的方式。这是因为,讲述相似语言的民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相同的。学习日语的人都会知道,中文和日语的语法结构完全不同。中文的语序反而更接近于英语和法语。而日语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与日语具有相似语法结构的语言包括韩语、满族语、蒙古语和土耳其语等。仅从语言来看,日本人的祖先似乎并非中国人。 那么,日本人是否来自相邻的朝鲜半岛呢?日语和韩语在语法上相似,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基本词汇却不相同。如果除去日本统治时代由日语进入韩语的日本式汉字词汇,这2种语言中相同的词汇并不多。在非常遥远的时代,或许是讲述相同语言的亲戚,但似乎难以断言韩国或朝鲜人是日本人的直接祖先。
语言未必都是从祖先传承给子孙。这是因为,随后到来的强有力的人(统治者)的语言将变成通用语,所有的人都将使用通用语。例如,罗马帝国将领土从现在的意大利扩大至法国和西班牙,在这个过程中,消灭了当地的语言。以拉丁语完成本土化的形式,形成了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语言。仅仅通过语言,仍然难以确定祖先。 文化风俗又如何呢?由于相扑等格斗运动的风俗与蒙古相似,有观点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北亚的骑马民族。但是,日本很少存在与马和羊等游牧生活有关的传说和风俗,上述说法有些缺乏说服力。日本人食用纳豆这一让大豆发酵而制作的食品,中国云南省的人据称也非常爱吃发酵食品。因此认为日本人起源于云南省的说法一度很盛行。与水稻种植相关的语言同印度泰米尔地区的语言相似,因此还有说法认为将水稻种植传到日本的人或许来自于印度。上述各种说法都缺乏可靠证据。 日本人的祖先长期以来是一个谜,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线索被发现。NHK在最近的节目中介绍了利用DNA分析法寻找祖先的研究成果。据介绍,被称为Y染色体(父系遗传)的DNA分为从“A”到“T”的20个种类。如果具有相同类型的Y染色体,祖先就将是相同的。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等亚洲大陆,“O”型染色体是主流,而日本除了“O”型之外,还有很多“D”型。也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并非全部来自于中国和朝鲜半岛。 除了日本人之外,只有生活在印度洋的安达曼群岛和西藏山区的人具有“D”型染色体。“D”型的人过去曾生活在亚洲,但后来被占据优势的“O”型所取代。“D”型仅仅在岛屿和山区被保留下来的假说能够成立。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是“D”型人最早开始在日本生活,之后“O”型人接踵而来,最后形成了混血。
“D”型是被称为绳文人的人种,而“O”型据推测是被称为弥生人的人种。日本的古代划分为绳文时代(公元前1万6000年至公元前约300年)和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左右至公元后250年左右),但两个时代的主人公似乎有所不同。可能是绳文人首先从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来到日本,随后弥生人从中国南部、朝鲜半岛来到日本。此外,日本人中还拥有与俄罗斯东部土著居民相同DNA的人。
从亚洲各地到来的人们很快在日本形成了混血。因此,日本保留了亚洲各地的各种风俗和语言。虽然听起来不文雅,但日本人确实属于“杂种”。就算没有得到科学证明,日本人也早已注意到自己的“杂种性”。日本人非但不以“杂种”为耻,反而一直以此为傲。20世纪后半期有代表性的日本知识分子加藤周一就将日本文化称为“杂种文化”。 从绳文时代延续下来的日本固有文化融合了中国和朝鲜文化,明治维新以后进一步注入欧洲文化,二战后又注入美国文化,最终形成了现代日本文化。日本能毫不排斥地接受海外文化,将其混合并加以发展,进而形成新文化。如果拒绝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同一性将加强,形成新创造的可能性将下降。 笔者认为文明就是不同文化的混合(杂种)。过去罗马帝国推动了这种混合,唐朝在亚洲促进了文化的混合。在现代,从全世界吸引移民的美国处在文明(混合)的中心。正因为如此,无论是经济还是科学技术,美国都处在世界前列。笔者之所以对日本的反华和嫌韩、中国的反日和嫌韩都采取极为严厉的态度,就是因为感受到了拒绝“杂种”的国粹主义的危害性。 日本人并非中国人的直接子孙,而是“杂种”。 推荐阅读:把日本的祖宗强加给中国人
伪满洲国时期,溥仪共出访日本两次。一次是1935年4月2日,一次是1940年6月22日。其中第二次,是为了迎接伪满洲国的“新祖宗”——“天照大神”。 1935年4月2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第一次走出国门,东渡日本,感谢“友邦”对他的扶持。当他抵达日本东京时,日本天皇裕仁亲自率领王公贵族和内阁大臣到火车站迎接。所有人都对他恭恭敬敬,称其为皇上。这让溥仪感到受宠若惊,他激动地对日本皇室表白说:“我现在下定决心,一定要尽我的全力,为日满的永久亲善而努力。 ” 溥仪能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在他看来,从古至今,历朝历代还没有哪个皇帝曾像他这样深受外国人的礼遇。在回“新京”(今长春)的路上,溥仪甚至亲手谱写歌曲,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他憧憬着日本会和自己同德同心,把“满洲国”一直经营下去。 回到“新京”后,溥仪发表《回銮训民诏书》,称要与日本“友邦一德一心”,“与日本天皇陛下精神如一体”。 然而,日本人的目的哪里是帮助溥仪?不久,溥仪就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 为了使东北彻底殖民化,日本不断加强对东北民众思想意识上的控制。 在1939年,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照会溥仪时就曾正式向他提出:“日满亲善,精神如一体,因此,满洲国在宗教上也应该与日本一致。 ”而后,接替植田谦吉的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更是直截了当地将“日满宗教必须一致”制定为伪满洲国的国策,并要求溥仪到日本迎奉日本肇国之主——“天照大神”。而这一年,恰逢日本纪元2600年,日本关东军以此作为理由,明确授意溥仪应该把日本的皇族祖先“天照大神”迎为国教。关东军说,日本纪元2600年大庆正是到日本迎接 “大神”的好日子。于是,溥仪在伪满总务司司长星野直树、帝室御用挂吉冈安直的陪同下,于1940年6月22日到7月10日期间第二次到日本访问。
与第一次的意气昂扬相比,这一次出访,溥仪是百般的不愿意。因为,他是在关东军的胁迫下去认“新祖宗”的。 在日本,溥仪参拜了供奉“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以及供奉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等神宫、陵寝和神社,并将象征“天照大神”的三件神器——天丛云剑(草?剑)、八尺琼勾玉和八咫镜捧回,奉祀在已在伪满皇宫东南隅修建好的“建国神庙”内。 日本关东军告诉溥仪,“满洲国”得以建立,全靠日本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的神庥,所以把“天照大神”迎回“满洲国”是天经地义,让“满洲国”的国民从此有统一的信仰,也有统一的供奉祭祀对象。 溥仪在回忆录中写道,自己在回长春的路上恸哭不止,因为他听说,在北京琉璃厂,像自己请回的三样神器这样的玩意很多,太监从紫禁城里偷出去的零碎哪一件也比这个值钱。难道这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神”吗?这就是祖宗吗? 1940年7月15日凌晨1时,溥仪在梅津美治郎的陪同下,率伪满洲国文武百官150多人在“建国神庙”举行了参拜“天照大神”的最高规格祭祀礼仪——“镇座祭”。 7月15日上午11时,溥仪在伪满皇宫颁布《国本奠定诏书》,诏书中说,“满洲国”之所以要供奉“天照大神”,建立“建国神庙”,是为了“奠国本于悠久,张国纲于无疆”。诏书中宣称“自建国以来,邦基益固,邦运益兴”,“莫不皆赖天照大神之神庥,天皇陛下之保佑”,意思是伪满洲国是在“天照大神”的保佑下得以建立起来的,溥仪和日本天皇亲如一人。所以伪满洲国的 “国民”也是日本国民的一部分,伪满洲国也应该由日本来统治,将“盟邦日本”改称“亲邦日本”。所以在伪满洲国要“敬立建国神庙,奉祀天照大神,尽厥崇敬……式为永典”,并要求全体国民“克体朕意”。该诏书把“天照大神”确立为伪满洲国的“建国天神”。 当天还发布了《建国神庙祭祀令》,规定伪满皇帝的“亲祭”制度——每月的初一、十五为定期祭祀,每逢“大祭”,如每年3月1日的伪满洲国“建国节”、7月15日“建国神庙”创建日等,伪满皇帝都得亲自祭祀。而事实上,关东军要求的临时性“亲祭”活动名目繁多,溥仪经常增加“亲祭”次数,向日本统治者表达自己与日本一心一德的意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侵略者仓皇而逃时,为了毁灭证据,将“建国神庙”一把火点着,溥仪辛辛苦苦从日本请回的“天照大神”也化为灰烬。不难想象,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溥仪会是何等复杂的心情。 1946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中国、美国、苏联等11个国家在日本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同年8月16日,伪满皇帝溥仪作为证人第一次被传唤出庭。之后的7天,溥仪连续出庭作证。当谈到迎接“天照大神”回国这件事时,一个日本律师提出,溥仪攻击了日本天皇的祖宗,不合东方的道德。溥仪当场大声咆哮说:“我可是并没有强迫他们,把我的祖先当他们的祖先! ”这句话引起哄堂大笑。 就这样,“天照大神”随着日本的战败彻底远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