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极变化 央视关注北极变化纪录片将开播

发布时间:2016-04-21 20:19:30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关注北极变化 央视关注北极变化纪录片将开播》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娱乐资讯】栏目,于2016-04-21 20:19:3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2016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场“霸王级寒潮”让很多中国人印象深刻,全国数百个城市最低气温刷新历史记录,北京最低气温-17度,创30年来最低;杭州城区低于-9度,直逼1969年历史最低值;广州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降雪……


  共同关注的话题背后,是一个听起来稍有些生僻的专业名词:北极涡旋。正是它的南下,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北半球带来了一次措手不及的温度骤降。许多人也是从这一次的极寒天气中,才意识到那个千万里之外的白色世界,原来竟然可以和我们产生如此直接的联系。但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北极这片白色世界和我们的联系,其实远比想象的要更紧密!

  纪录片《北极,北极!》,正缘于对这种联系的好奇与探究。

  15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不仅明晰了今天世界的绝大部分版图,也拂去了千万年以来笼罩在北极上空的神秘色彩。今天的人们通过查阅资料不难知道,地理意义上的北极,包含北纬66°34′以北的2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那里地域广大,野生动物众多;那里极昼极夜交替,为数不少的原住民还沿袭着数千年前祖辈的生活方式……

  但文字资料并不能让人直接看到,从空中俯瞰辽阔的北极荒原是什么样子?破冰船又是如何破开三四米厚的坚冰在北冰洋上航行;在北极点无论朝哪个方向迈开脚步都是向南而行;原住民又是如何用最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社会共存?

  更重要的是,文字资料很难直观地告诉人们,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那里发生的剧变,跟未来的我们有什么关系。

  但纪录片《北极,北极!》可以!

  特点一:突破以往国内外有关北极纪录片偏重自然主题或以行程记录为主题的操作方式,突出“大北极”概念,打通地理、生态、人文与心灵的界限,多角度全方位解读北极。

  《北极,北极!》共分8集,分别是:一路向北、极北人家、危险温度、冰封宝藏、航道破冰、对话之地、天下留白、守望北方。以每集50分钟的篇幅,从人类对北极的发现历程、原住民现状、气候生态之变、资源矿藏之争、新航道出现、北极治理合作、北极文化,以及人类应如何与北极相处这八个方面,向中国公众全方位展示北极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发展现状,展示全球化时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给北极带来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种种影响。

  在所有这一系列变化中,气候变化是起点。

  正因为气候变暖,常年冰雪覆盖的北冰洋上海冰大范围消褪,亘古不变的冰川开始加速融化,稳定的北极生态开始发生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反过来,北极的环境变化,又给世界其他地方带去了海平面上升,洋流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加这样一系列后果。

  同时,纪录片将呈现的,是因为气候变暖,常年冰封的北冰洋开始具备通航条件,以更短的航程、更低的航行成本,对传统航线形成挑战;因为气候变暖,深埋在北极冻土层下的丰富矿产资源有了开发的可能,仅仅是目前在北极圈内探明的油田资源存量,就价值数万亿美元,足以与中东地区匹敌。因此,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在成为各国竞相博弈的必争之地。

  这些或明或暗的线索,都将增加本片的厚度,成为本片的看点,也充分体现了财经频道纪录片的独有视角。

  特点二:采访全面,并着眼北极圈普通民众生活,用鲜活人物故事把抽象概念具象化。

  在两年时间里,《北极,北极!》纪录片创作团队深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冰岛这北极圈八国,足迹远至斯瓦尔巴群岛、格陵兰岛,乃至北极点。广泛采访了大批政府要人、企业家,包括: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俄罗斯前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副主席尤巴·索科纳、丹麦外交大臣马丁•利德高、斯瓦尔巴群岛总督欧德·奥尔森·英格罗;力拓集团戴维克钻石公司总裁马克· 卡梅隆、中国五矿集团总经理助理王炯辉、丹麦皇家格陵兰渔业公司总裁米卡埃尔·席勒维斯等。

  纪录片还追踪拍摄了极地探险界的传奇人物、堪称当代最伟大探险家的博格·奥斯兰,他在无后援情况下独自远征北极点,在极夜环境下完成北冰洋探险的壮举至今无人可以超越,他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在北极点举行婚礼的人。可以说,他将人类自身体魄和意志可以做到的事情,推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本片中,他在极地探险先驱南森曾经打造的探险船“前进号”上,追述了自己是如何如何以南森、阿蒙森为偶像,萌生了对极地的向往,并最终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且因为对本片的看重,奥斯兰还帮助本片剧组与北极点探险大本营牵线,在北极点每年接待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动员多方力量,帮助本片实现了在北极点的拍摄。

  此外,纪录片还实地记录了大批常年坚守在北极地区,从事北极气象、环境、生态、文化研究的中外科学家。

  更值得期待的,是纪录片创作团队对北极圈内普通民众的记录。作为格陵兰边远村落里最后一个坚持用狗拉雪橇的人,原住民猎人夏木固执地坚守传统生活;萨米族驯鹿放牧人尼尔斯,一个人放牧超过1000头驯鹿,坚守着“驯鹿是萨米人的身份象征”信条;长期在极昼极夜环境下工作的阿拉斯加油田工人托马斯,要习惯几乎没有任何社交生活的环境;经历了失业后,却因为北极航道兴起又重新获得就业机会的希尔克内斯矿山工人埃里森……

  这些丰富的采访和鲜活的个体故事,反映的是快速变化的北极以及被北极影响到的更广大地区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原住民在迷茫中的坚守、企业家对资源开采和商业机会的热望、民众对未来的担忧,将让人通过具体的人物命运,感知到一个立体和具象的北极。

  特点三:学术考究严谨,专家顾问团队强大。

  《北极,北极!》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原局长、 IPCC第四、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联合出任本片总顾问,在纪录片的主旨和学术层面的总体把握上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其中,秦大河自纪录片立项以后,即对这一项目投入了极高的关注和热情,除亲身参与纪录片前期的策划会,还指定了由多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领域专家组成的支持团队,为纪录片所有文稿进行科学层面的把关;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则是专门委托其驻华高级专家、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刘健,为样片进行了把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