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婚嫁习俗有哪些,瑶族结婚风俗黄道吉日介绍》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娱乐资讯】栏目,于2016-12-26 17:32:18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瑶族婚嫁习俗有哪些,瑶族结婚风俗黄道吉日介绍。结婚(jié hūn),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
瑶族婚嫁习俗有哪些,瑶族结婚风俗黄道吉日介绍
我国瑶族人口共有两百多万,历史悠久,勇敢勤劳,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为祖国的开发、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迁徙频繁,住地分散,而且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僻静的山区,所以他们的婚姻习俗也存在一些差异。
各地瑶族婚俗纵览:
茶山瑶半夜接新娘
金秀瑶山有五个瑶族支系,其中茶山瑶的婚俗别开生面。接亲时,不吹吹呐,不抬花轿,不打锣鼓放鞭炮。男方派房族兄弟数人,半夜点火去接新娘。女方家里每一重门都点上一盏油灯,照着接亲房族。当吃罢“领情饭”之后,便把新娘接走。陪同新娘的有新娘房族姐妹数人。此时正是午夜,新娘离开村寨无人知道。新娘到新郎家酒席也很简单,当太阳东升时,新郎新娘扛着锄头双双下地劳动。这种婚礼,仪式简单,不铺张浪费,直到今天,瑶族人民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习俗。
巴马瑶族定亲俗仪
流传在瑶族聚居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定亲俗仪,是瑶族在说亲时专门用来表达婚礼事宜的一种习俗。在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感情相当牢固的基础上,家长各自选派一名高明歌手相约会面,用定亲词商量婚礼诸事。男方派出的称“市商”,女方派出的称“嗨把”,均由壮年男子充当。俩人站在一张摆有酒坛、酒杯和一个装有筷条的竹筒的八仙茶桌旁,然后“嗨把”捧起筷条摇动起来,并按摇动筷条的节奏朗诵定亲词,颂完一段。就从竹筒抽出一根筷子放到“布商”面前。“布商”紧接诵答,然后将筷子拾起握在手中。这样,直到所有的筷条都从“嗨把”的竹筒移到“市商”手里。双方斟酒互敬,一场定亲仪式完满结束。女方家长为庆贺亲事的达成和慰劳两位歌手,热情置酒款待。
恭城瑶族陪楼歌
广西恭城县莲花乡九甲河源头的瑶族、壮族地区,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楼歌的习惯。邻近村寨后生们每当听到有唱陪楼歌的音讯。都赶来围在闺楼四周。开始,姑娘并不轻易和楼下的后生们对歌,而是要经过一番“择优录取”,选中后才开始唱。对歌内容十分广泛,但谁也不许唱低级庸俗的山歌,否则将遭到痛骂和拒绝。主家对后生们招待十分热情,一连唱几夜,直到新娘出嫁过门为止。
勐腊篮靛瑶的恋爱方式
勐腊瑶族主要居住在南腊河上游山青水秀的瑶区。对歌是瑶族青年恋爱的主要方式。对唱时,姑娘一直用小阳伞遮住脸,如果对唱中互相钟情,那么在姑娘的允许下,小伙子可以拿开她遮着脸的伞。到一定时候,双方互赠礼品并山盟海誓,即姑娘在恋人手臂上咬一口。表明他们相爱至深,伤疤是相爱至死不移的象征。这反映了瑶族人民对待爱情的严肃和忠贞专一的态度。
贵州瑶族的“恋爱洞”
贵州瑶族姑娘到了婚恋年龄,便在卧室的墙上凿一个通向外面的“恋爱洞”。每当明月高悬、夜深人静之时,钟情于她的小伙子便手提小棍悄悄来到“恋爱洞”旁,将棍子捅进洞中。发出求爱信号。如果他是姑娘倾慕已久的心上人,姑娘就会情意缠绵地倚在洞旁,与他共叙衷肠。而如果她不喜欢这个小伙子,就佯装不知,沉默拒绝。小伙子见此情景,心领神会,也就悻然退返。
富宁瑶族抛花包
抛花包是富宁县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形式,瑶语叫“武多”。瑶族的花包用红、黄、蓝、白四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活动人数不限,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握两个花包,距离约一丈,左手接来右手抛去,男女对掷,往复循环,一时满场彩花飞舞。
传说从前有对青年相爱,男的叫盘阿思,女的叫刘三娘。瑶族头领想讨三娘为妾,被三娘拒绝,转而逼迫盘阿思,要盘阿思一天以内制一件五色凤凰衣,否则不准与三娘结亲。阿思历经艰辛,连一只鸟儿也没有猎获。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仙女为阿思的精神所感动,送给阿思一件凤凰衣。阿思和三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打死了瑶族头领,结成了夫妇。为了纪念仙女的恩情,三娘按凤凰衣的颜色,绣了四个花包,保留了红、黄、蓝、白四色,摒弃了黑色,以表示冲破黑暗、走向光明。自此以后,便有抛花包的活动。 现在富宁瑶族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
茶山瑶有趣的婚恋—爬楼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有的流行“抢婚”,有的流行“倒插门”(女娶男嫁)。不过,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流行的“爬楼”最富有戏剧性。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在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
每当吊楼披上了朦胧的月光,姑娘们便在一起绣花织带。有心的小伙子在巷道里以歌代话,表达自己的爱意。如果来者是姑娘的意中人,吊楼的门就会在歌声中悄悄打开,这时勇敢机智的小伙子就会灵活地攀木而上。这种恋爱方式就是饶有风趣的“爬楼”。当然,热心的姑娘少不了在楼上助小伙子一臂之力。但也有吃闭门羹的,但他们不恼不怒,而是自我解嘲地唱道:“我想你多么辛苦,阿香哩!我想你吃不下饭哟,一餐三大碗;我爱你睡不着觉哟!一觉睡到大天亮……”。吊楼里的姑娘被这善意的歌声逗的大笑。然而,吊楼里的小伙子也不一定稳操胜券,还得靠其她姑娘的撮合和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男女双方一旦情投意合,吊楼里便只剩下一对情侣,相依一起,互吐情愫。以后小伙子再来“爬楼”,便带着姑娘的彩线,而姑娘则把精心编织的草鞋送给小伙子,作为爱情的信物。
荔波瑶族门墙歌
瑶族情歌。流行在贵州省荔波县一带。是瑶族青年男女在恋爱时唱的歌。夜晚,男青年带着一胡(形同二胡,仅有一根弦)到他所钟爱的姑娘屋外,拉着优美的乐曲,唱着真挚的情歌。如姑娘同意,就叫他进屋对唱。这种恋爱方式叫“闹门墙”,唱的歌叫“门墙歌”。曲调为五六微调式,缠绵、秀雅。
瑶族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
青年男女在一般情况下是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走亲访友串寨的机会,通过对唱山歌、瑶歌的形式,寻找自己理想的对象,双方看中合意,即互信交往赠送信物往来。过山瑶、山子瑶由于迁徙频繁,分散居住在山里,村寨一般比较小、相距路程也比较远。农忙时忙于耕作,很少来往。农忙过后,才能互相串门接触,男女青年接触后就约定对唱日期、地点、互相对唱。有时对歌到深夜,也有连续唱两三个夜晚,这是他们最愉快的娱乐,也是男女青年互相接触,认识和了解的好机会。
瑶族虽然有较多的恋爱自由,但在不少方面深受封建意识的影响,青年男女婚姻仍然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地方即使是男女双方爱情成熟,但父母不同意,婚姻也难以成立。瑶族青年订婚,多数地方要经说媒和送彩礼。当恋爱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就送订婚礼,男女双方家中互相请吃订婚酒,媒人也应邀赴宴。自裤瑶青年定亲时,先委托亲戚带猪肉到女方的舅父家问亲。舅父同意后,再征求女方的双亲和姑娘本人的意见,如表示同意,才派媒人带上酒、猪肉、鸡等物到女方家。请女方的舅父和双亲吃喝一餐,如果女方以一只鸡作为回礼,便表示同意。于是媒人再次带上酒、鸡、糯米等物送给舅父家。金秀花篮瑶订婚时,由媒人把衣服、手巾、手镯、颈圈之类聘礼金送给嫁方,嫁方收下礼物后,便算订婚。定亲后,娶方择得结婚的日子,报知嫁方。过去,瑶族婚礼比较简单,有些地方娶家送给嫁家的礼物多为一只鸡,十二斤白米,送给媒人的只有二斤猪肉或一只小鸡。结婚时很少办酒席,即使办酒席也极其简单,往往只杀一头小猪,请双方近亲几人宴饮一餐结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现在瑶族婚礼形式日渐繁琐,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影响下,一些地方逐渐出现卖婚现象。
过山瑶的婚礼
过山瑶的婚礼十分热闹,新娘与送亲者到新郎的家门时,由男方举行接亲仪式后才进门。即新娘和送亲者在男方的门外,围成一个大圆圈,或排成数行。男方的吹鼓手吹着唢呐,敲着锣鼓,在新娘和送亲的队伍中,吹奏着迎亲曲串来串去,共串36串。故称为“串新娘”。婚礼从当天晚饭后开始直闹到天亮。婚礼在正厅举行。正厅中间的墙上设有祖先的神龛,神龛的两旁贴红底金色双鼓字,下面设一排长凳(椅)和案台,案台正中,摆一个全猪头,左右各摆一只披红的盘托,两侧插上大小红烛各一对;案前的地上铺上大红花被,整个大厅呈现出喜气洋洋的气氛。
瑶族婚礼特点
婚礼开始,新郎和祖父母和父母及全村的长者,到神龛的下面就坐。台上摆上酒肉,长者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时,新郎从左门、新娘从右门分别步入厅堂,即男左女右。他们身着漂亮的瑶族婚礼盛装,在案台前铺好的大红被旁并排站着,面向神龛(祖先牌位)、长者,这时,由司仪起立致祝词,众人和声,即祝愿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等等。不时还伴奏着瑶族八音,气氛热烈。随着一阵欢呼声,众人祝颂完毕,婚礼便进入了高潮。红烛点燃着,长者在台上继续畅饮,新郎和新娘开始行跪拜礼。
新郎双手拿着一块折叠好的新毛巾,高举过头,自上而下,向左 、中、右三个方面的宾客作躬礼,然后跪在大红花被上下拜,至此就算完成了一拜。拜毕又进行第二次,周而复始,新娘手里持两条鲜艳的毛巾,遮盖及膝,在新郎下拜时,行半屈膝礼作陪。新郎新娘礼拜时,均分别由伴郎和伴娘搀扶着进行。动作极为缓慢,表现十分虔诚,完成一拜,往往需要5分钟左右。第一批受拜者是新郎的祖父母和父母一辈人,要拜36拜;第二批受拜者是新郎叔伯一辈人,要拜24拜;第三批受拜者是新郎兄姐一辈人,要拜12拜。长者在接受新郎新娘礼拜时,只管在台上畅饮闲谈,不必还礼。三批长者轮流受拜完毕,第一批长者又重返原位,再受三十六拜,三批长者如此前后反复,新郎新娘共要拜100多次。拜毕,新郎新娘并列站着,由一位辈分最高、年纪最大的长者,向新婚夫妇致以良好祝愿:祝愿新婚夫妇上山同路,下水同船,齐心协力,共建家园。发扬敬老传统,振作良好家声等等。至此已经天亮了,前后连续要用五六个小时。
但是,婚礼并未结束。新婚夫妇马不停蹄地转入“认亲”仪式。正厅内设三席,祖父母、父母、叔伯、兄姐等三辈分的人分别入席饮酒。这时,一对新人由伴郎伴娘陪同,依次到各席认亲,当伴郎逐一介绍长者称谓时,新郎和新娘同时叫一声,并各敬献一杯喜酒。对于其他客人,还要敬酒、敬茶等。待客人散席回家后,新郎与新娘才和家人聚餐团圆。至此,婚礼才全部结束。
瑶族在婚礼中格外敬重老人,过山瑶过着三年一小迁(过山过岭),五年一大迁(过州过省)的漂泊生活,一切知识没有文字记载,只有靠老一辈人通过各种形式把本族的风俗、戒律、信仰、医药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在劳动中积累的经验传给后代,过山瑶俗话说:“老人不讲古,青年不识谱”、“没有老人就没有后生”。年青人结婚是新生活的开始,所以他们对老人要格外尊敬,并接受老人的教育。
盘瑶的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婚礼比较讲究,在结婚前三、四个月,嫁方就积极筹备嫁妆。娶方要托媒人送鸡、肉、酒等给嫁方。结婚前一夜,娶方的亲戚都来贺喜。结婚之日,娶方选派英俊聪明的男子为烟师,漂亮贤慧的女子为茶娘,随同一队吹鼓手到村外接亲。嫁方全家及外祖父母、舅父母、叔伯父母、表兄弟姐妹等伴同新娘到娶方家。新人进门的时辰是由师公根据新郎、新娘的八字人合后算定的。接亲人在村旁迎接嫁客人,烟师、茶娘在屋外招待送嫁客人喝茶、吸烟,休息片刻,待良辰一到,才引新娘及送嫁客人进新郎家门,新娘进门前要脱去草鞋,洗脸,换上娶方备好的新鞋。进门时迎接在门口的师公砍一只公鸡头,称为“断煞”,象征煞掉女方带来的邪气,才能举行婚礼。盘瑶还盛行一种“拜堂”礼仪,在堂中把方桌数张连成长台,摆设宴席,新郎、新娘要分别向客人行三次跪拜礼,敬酒两次。客人向新娘夫妇赠送礼物,如腰带、围巾及银钱,然后吹奏一轮乐曲,燃鞭炮一串。拜完嫁方客人后,即请娶方客人入席,新郎、新娘行拜礼同前一样。身价高的,喜酒宴规模大,多达几十桌,如果来客也很多,轮流下去,往往通宵达旦。按照习惯,婚礼结束后,娶方还得向亲戚来客送猪肉、退礼。整个婚礼过程花费较大,有的娶方因办婚事借的债长期无法还清。
现在,瑶族结婚彩礼,一般以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而定,除彩礼外,贵州不少瑶区还保存着瑶族传统婚俗。例如结婚前一天由伴郎领着新郎到女家,女家则找送嫁妹在闺房与新娘作伴。这一天新娘亲手炒黄豆、花生、泡浓茶款待新郎,并一道吃喝交谈,通宵达旦。第二天送嫁时,嫁家先请“先生公”在祖先神位前,念告慰祖先的“吉祥如意经”和“辟邪经”,然后由新娘的亲婶、亲嫂给新娘披头帕,穿嫁衣,梳妆打扮。装扮完毕,向祖先、父母、亲戚哭别,以示难忘父母养育之恩。送嫁人以及亲戚朋友一边劝慰新娘,一边把她扶出门口。
出门后,“先生公”交给新娘一把贴有“辟邪符”的太阳伞,新郎和伴郎走在前头带路,每逢过桥过河,新娘要“刁难”新郎,坐在桥头或河边不走,新郎无奈只得背起新娘过桥过河,送嫁队伍则借此欢笑逗乐。当送嫁队伍来到男方村寨口时,娶家早已有迎亲的歌手抬着米酒恭候于路口,邀送嫁人对歌,娶方首先感谢女方送嫁,赞美新娘人贤貌美等,送嫁人即以歌对答,边唱歌边邀酒,应酬一阵后,由迎亲人引路,来到新郎屋前,这时,娶方嫂子接过新娘的太阳伞,给她重新梳妆打扮一番,换上新布鞋,然后由接方请来的“先生公”在门口为新人念“辟邪经”燃放鞭炮。新郎的母亲把新娘领进门,接着,“先生公”又在祖先神位念经,祝愿新郎、新娘白头偕老。村上凡遇结婚喜事,不论远近,亲戚都要光临,并担着各种礼物来到娶家祝贺。白裤瑶婚俗也很独特。婚日,新郎和另三个人组成迎亲队,新郎和其中一位老人拿防鬼用的大刀和防雨用的伞,挑着生熟猪肉、鸡、炒黄豆、盐、酒及白布、新棉被到新娘家接亲。晚上,新娘离家时要哭别父母亲戚,送亲人边走边唱送嫁歌。来到男方后一直唱到天亮。次日才办喜酒请客。第三天,新娘回门住娘家七天。然后,新郎再带酒、肉接新娘回家。
相关阅读
贵州荔波瑶族的恋爱方式饶有风趣
到了恋爱年龄,姑娘们的卧室都凿一个两公分大通向屋外的“恋爱洞”,晚上夜静人稀,大门紧闭,年轻小伙子就带上一根棍子,来到“恋爱洞”旁,用棍子捅进“恋爱洞”里,姑娘们知道是心上人,就对着洞口情意绵绵地与小伙子谈个没完。如果她不喜欢这个小伙子,就默不作声,装作不知,给予拒绝,男子无奈,也就愤然返回。
广西金秀大瑶山有“爬楼”的恋爱方式
男女成年后,便可自由社交。恋爱时小伙子们爬上姑娘居住的门楼,与姑娘谈情说爱。一般是集体进行,几个男子一齐爬上几个约集的门楼,各坐一边,与姑娘们唱“香哩歌”和交谈,从中寻找知己。如果男女双方已确定了恋爱关系,听到了心上人熟悉的声音,姑娘就会出来,在小伙子爬楼时,助一臂之力使之顺利爬上楼。多次爬楼后,双方感情渐深,便相互赠礼物。姑娘们常把自己绣的腰带,编织的草鞋送给小伙子,男方则送给女方银手镯和彩色丝线,这样就算定了。有些瑶族地区则不同,青年恋爱习惯在傍晚进行。
届时男青年来到姑娘窗前,“讴沙腰”即唱歌求婚,通过歌声一方面自报身世,另一方面抒发自己志向与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如姑娘对小伙子有好感,就与其对歌谈心,并送花袋给男方,男方则回赠耳环、银簪等作为信物。如女方不满意,对求爱者不予理睬,男方默然离去。姑娘已有相好,出于礼貌也应酬对歌,但内容是劝男子另寻她人。云南勐腊地区的瑶族盛行着独特的恋爱习俗,夜暮临近时,小伙子们头戴两色八方帽,肩拷镶有红边的青布筒巴,腰佩小刀,姑娘们整理好盘帽和银项圈,系好腰间大红穗线绵须,手拿小雨伞,来到双方约定的地方对歌。唱歌时,姑娘们一直用小雨伞遮着脸,不让小伙子窥视,全凭优美歌声交流感情,如果姑娘被对方的言谈举止所打动,那么在姑娘允许下,小伙子就可以揭开她遮着脸的伞。歌场上相互有意的男女青年,在日常劳动生活中互相来往加深双方感情,到一定时候,双方就互相赠送礼品,海誓山盟,即姑娘在恋人的手上咬上一口,留下的伤痕就是相爱至死不渝的象征。
烟丝问婚
烟丝问婚是瑶族特别的恋爱方式,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有的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媒介和信物是赠送烟叶。女方中意那个小伙子时,便用一张绣有各种彩花的黑头巾包烟叶,外面用红线绑扎,敬赠给男友,当男友打开这份厚礼时,不用一言一语,不费不歌一曲,便知女友心意,然后男方就以数倍的黄烟叶等礼回赠女友,这就是瑶族的相思烟。
“拿篮子”
“拿篮子”是湖南丘陵地区瑶族青年选择对象的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每逢节假日,成群的姑娘便手提精致的小竹篮,面上盖一条机织手帕,徘徊于圩场四周,同时青年小伙子也打扮一番匆匆赶到圩场。当他在圩场里相准了某一位姑娘时,就趁其“不备”将她的篮子拿走,买点心放入篮中,再转到姑娘身边。于是双方离开圩场,找一偏僻处,小伙子请姑娘吃点心,然后,便开始对歌,用歌来通报信息,表达情意。对歌结束后,姑娘取回竹篮,并约好日子再会。到那时,姑娘仍拿着那只竹篮赴约,小伙子照例又一次从姑娘手中拿走竹篮。若是看中小伙子,竹篮内便放上一双或几双亲手做的布鞋。男女双方相互了解,就是竹篮的一拿一送过程。经过多次接触,有了感情基础,小伙子就挑着两个特制的大糍粑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姑娘的父母热情接待小伙子,备办丰盛的午餐。午餐后,如果小伙子挑来的两个大糍粑被姑娘父母收下,就表示姑娘的父母同意了这门亲事;若小伙子仍挑着糍粑往回走,就说明没有取得姑娘父母的同意。
瑶族“抬郎上门”习俗
瑶族婚姻还有“抬郎上门”的习俗。“抬郎上门”即女子不出嫁,在娘家里抬男子成婚,而被抬的男子到女子家去,叫做“上门”,这种婚俗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区瑶族都普遍存在。过去由于大量砍种荒地,需要更多劳力,因而这一婚俗在频繁迁徙的过山瑶中相当盛行。瑶族“抬郎上门”是古时候祖先流传下来的风俗,也是古代人类婚姻遗迹的反映。这种婚姻习俗的产生,是由于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们从事对当时的社会起决定性作用的工作,从而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支配氏族生活的权力,女子在婚姻中占主要地位。妇女们起初是个别地,继而是普遍地把丈夫带到自己的氏族中,于是就出现了“女婚男嫁”的婚姻形态。
瑶族婚姻中“抬郎上门”婚俗,保存了人类古代“抬郎上门”中的几种不同形式。第一种为卖断,这种形式手续比较简单。即如果男方家境好,上门结婚时女方就不用送礼,男方家境贫寒,女方在抬时,要送酒肉到男家,并邀请男方村里青年陪同新郎到女方家吃礼酒。卖断婚俗的特点是男子上门后,一般要改成妻子姓氏,终身在妻子家中居住劳动,所生子女全随女方姓。在抬郎的家庭里,妻子是一家之长,有很大权力。为明确女方的地位,有些地方瑶族在建立了这种婚姻关系时,用立字据的方法确定下来,以防男方上门后反悔。立契卖断丈夫在家庭中地位一般比较低,稍有不顺妻子和房族之意,轻则遭到辱骂,重则赶出家门。
第二种是卖一半,即“卖断”的一种派生方式。上门男子虽然从属于女方,但他在女方家庭中有小部分财产,夫妻一旦反目离开时,丈夫可以从女方家里分得上门以来劳动创造的果实。另一方面,男子上门后名字改不改无妨,有的虽然由女家另取名字,改了姓氏,但是他们自己的名字仍然不取消,可以一个人有两个名字。婚后所生子女可以留一个继承男方宗嗣,即给这个孩子取用父亲的姓氏,长大后可以回父亲外家(即祖父亲)居住劳动。
第三种方式是两边走。这种婚姻要求男女都要参加双方家庭的生活与生产,男子一般先入居女家,在女家劳动,生活一段时间。婚后所生子女要随父母姓,在取姓次序上第一个随母,第二个随父,第三个随母,依此类推。这种婚姻形式的手续比“卖断”更为简单,一般双方都不用什么礼金。但是,上门男子都要立上门契据,写明自愿将身就妻和子女平分。丈夫上门女方家后一般不改姓名,婚姻生活比较稳定,而且男女双方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家庭财产夫妻共有。一旦双方离异,丈夫除能参与平分财产外,还有权带走随自己姓氏的子女。如丈夫对女家不满提出离异时,往往还要立退婚契据。这种“走两边”的婚俗,直到解放后还普遍存在于部分瑶族地区。
瑶族“抬郎上门”习俗作为古代“女婚男嫁”婚俗遗存,它是由社会历史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瑶族“抬郎上门”婚姻关系中存在的“卖断”、卖一半、两边走等形式,生动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中婚姻关系的演变过程。
以上是瑶族婚嫁习俗有哪些,瑶族结婚风俗黄道吉日介绍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