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男拜女不拜”!今天,让我们穿越唐朝,对那个时代的婚嫁习俗,探个究竟!》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8-03-30 09:40:25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宴席设在对面一大棚之内,长案陈列美食,来贺男女嘉宾分两侧而坐。今天,让我们穿越唐朝,对那个时代的婚嫁习俗,探个究竟!
1
门不当户不对:休想结婚
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不被认可,就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崔莺莺的父亲是博陵崔氏,母亲是荥阳郑氏,都在“四大望族”之列,而张生的西洛张氏,却并非“海内望族”。所以崔老夫人说“门不当户不对!”
唐代,七宗五姓(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势力极大,皇帝想把公主嫁到清河崔氏,也被无情地拒绝了。唐高宗时,出身寒微的宰相李义府,为他的儿子向七大望族求婚,不但处处碰壁,还受到了羞辱。李义府怀恨在心,便说服皇帝下诏禁止七大望族通婚。
唐初还特意编写了《姓氏谱》来规定这些姓氏的排名;其次看家产是不是殷实,家中是否有人做官,这和我们现代人的婚嫁标准是一样的;最后要看女子是否有才貌、德行和口碑。女子符合上述条件,在唐代找个钻石王老五恐怕就不难了。唐代对婚姻门第看重的程度,在今天可能很多人都想不通。
2
千万别闹笑话:红男绿女才是婚服
中国人对红色情有独钟,凡见到红色必觉得喜庆、欢乐、吉祥、如意。这种将颜色与吉凶牵扯在一起的心理大概与婚服有关。很多古装电视剧里,新嫁娘必定是一袭大红衣裙,寻常人家是这样,贵妇人们亦是如此,比如《大明宫词》里雍容华贵的太平公主下嫁薛绍时,就是这样的打扮。不过,若是太平公主泉下有知,看到如今的电视剧这样篡改她的婚服,恐怕会气得穿越回来了呢!
明代时女子出嫁确实是“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而这种婚服直到现在,依然是国人心目中最隆重的婚礼服装。而唐朝,唐服融合了大半个世界的文化精华,其审美情趣充满着浓墨重彩。加之唐代女性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她们独特的审美和女性意识成就了唐服独领风骚的气质。在唐代,新郎与新娘服装的标准搭配就是——红男绿女。
所谓红男绿女,意即男服绯红,女服青绿。这种色彩搭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红绿搭配,幸福一对”。到了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又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穿着这种礼服,头发上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这种礼服穿着时层层压叠,外面再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据说,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
3
“六礼”迎亲,新娘要带刀
汉代以来的结婚“六礼”,在唐朝也遵行不悖。六礼分别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彩:媒人带着男方家准备的礼物,其中必有的是一只大雁(鹅和鸭子也可替代),而女方家要铺设席子,作为行“纳彩”礼的地方。
2.问名:媒人再拿一只大雁,开始行“问名”礼,并要把女方的生辰八字写在庚帖上,交给媒人带回去,算算男女二人有没有相冲相克的地方。
3.纳吉:如果男女双方八字合适,再找个好日子,把婚事定下来,这叫“纳吉”。
4.纳征:男方选择亲族中两位有官位、有才貌的儿郎,作为“函使”,带着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木板厚二分、盖厚三分、内宽八分的杨木或者楠木盒子,盒子用五彩线扎缚,写着“通婚书”,带着彩礼来到女方家。而女方父亲看完书信后,要回礼“答婚书”,则“纳征”礼成。
5. 请期:男方家算好了办喜事的日子,媒人再拿一只大雁前来告知吉日,称为“请期”。
6.亲迎:唐代的亲迎一般为晚上,下午新郎才从家里出发去迎娶新娘。而唐代女子的出嫁服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红色,而是深青色的一整套,包括大袖外袍、大小腰带、袜子、布鞋等。无论是女方还是男方,婚嫁服饰也都要受父亲官职的限制。唐代官方规定,男子结婚时可穿比自己真正品级高一些的礼服,叫做“摄盛”。
在唐代的婚礼过程中,若女方家富贵、势力大,婚礼全部过程在女家举行。在唐代的婚礼中的前半段,新娘在自己家中时,基本上是不蒙面的。而蒙面的叫做“蔽膝”,颜色也可以是任意的。而在去男方家的路上,新娘一般还要带上狼牙棒或者小刀子,以防在路上遇见“障车族”,而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要点财帛。
4
婚礼当天:棍子打新郎
在婚礼的这天,新郎骑马带着迎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的庭院里,在房门口高声朗诵“催妆诗”,“催妆诗”就是催促新娘子快快化妆,尽快上车随新郎回去举行结婚仪式。根据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夫家百余人扶车,俱呼曰:‘新妇子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诗也。”
当迎亲的队伍快要到达新郎的家时,新郎一方便会有很多人挤在路中间,挡住新娘的车子,不让过。这时候,新娘一方就要赏些酒食,还要做一篇“障车文”,然后才可以通行。
当新娘的车子到了新郎家的庭院中时,下一道程序就开始了,叫“下婿”。方法是:新娘一方所有到场的女性宾客,人人手中拿一个棍子,打新郎。这是为了煞煞新郎的威风,不让他今后欺负新娘。
接下来就又该新娘出场了,这个仪式叫“转席”。具体是:新娘下车后到走进屋子中,脚不能够沾土,所以新郎家要准备几块毯子,轮流铺在新娘的脚下,直到新娘进了屋子。新娘子在房门口要从摆放在那里的马鞍上跨过,或在上面坐一坐,取平平安安的意思。
新娘和新郎都进门后就开始拜堂了。这时候,新娘要用扇子遮住芳容,不让新郎看见。新郎要当众吟“却扇诗”后,新娘才将扇子移开,让大家看见她的容貌。李商隐有“却扇诗”云:“莫将画扇出幄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是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是将新娘比作了桂花。至此,热热闹闹的仪式才算结束。
5
婚礼礼仪:却扇与合髻
现代人对唐朝婚礼有两个特别大的误区,一是拜堂乱拜。现在说得夫妻对拜,说得是两个人头碰头,拜托这可不是梁山泊上鸳鸯盗结义啊,古礼,女的先拜,男方回礼,如是者四,这才是王道,夫道,正道。此外说说拜堂地点误区,所谓青庐结拜,其实是北朝礼俗,在唐朝的时候经过变革,才改在堂上。《世说新语》里记载汉朝时,曹操与袁绍去劫了别人的青庐,搅闹婚礼,其实是劫外国人的婚礼,类似于今天中国人冲进教堂去抢个洋妞。
误区二则在于新房交杯酒,又称合卺。古语有“合卺而醑”,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各执一片以醑。男方要记住,喝完之后,要把杯子倒过来,取阴阳和顺之意。不然这辈子就要被老婆欺负了。还有鞋子要放好,不能被老婆鞋子踩到,衣服也不能被压到等等。
婚礼礼仪中,也有特别重要的礼仪要注意:其一是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称为“却扇”,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
其二是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
文章来源:娱乐资讯=http://www.zxdu.net/